一、校社共育传统文化的课程设计 (一)基础普适课程 以校本读本为依托,强调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体现课程的最基本要求:知美、懂美。基础普适课程由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七大传统节日文化为内容,主要通过主题班会、午会来实施。 (二)自主拓展课程 在知美、懂美的基础上,我们设立了自主拓展课程,从而引导学生鉴美、创美。 自主拓展课程由学科内拓展和跨学科综合实践两部分组成。 1.学科拓展 主要以学科老师的学科学习为主,课内课外结合进行拓展。如学生学习“中秋”,科学学科老师带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天气、天象。 2.综合实践 综合实践课程要超越单一的学科需要进行多个学科的知识创造与活动。 它分为校内和校外两个实施路径。 (1)校内以三个路径为主:节日大课堂、节日小讲堂、节日小书虫。 ①节日大课堂———跨学科整合 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年龄特点以及本课程的整体构架,将一些有着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融合。 以“端午节”为例,体现了语文、科学、美术等多个学科的整合。 科学课学习相关自然现象与科学常识;语文课通过“端午”“端午节”的基本知识,了解“端午”的起源及习俗故事 ;美术课欣赏“端午 节 ”民俗画作,自主设计制作端午香包,进一步培养鉴美、创美的能力。 ②节日小讲堂———微课:节日中的古诗词 以“节日中的古诗词”为主题,以中国七大传统节日为线索,学生进行前置性阅读,了解节日相关知识,自主撰写微课讲稿,进行班级试讲,由信息技术中心集中录制,利用每周四午会时间进行全校学习。 ③节日小书虫———阅读 根据目录,学生自主阅读,集中诵读,对文本、文体、文化进行对比,总结提炼出该节日的主要特征,最后组织主题读书沙龙、阅读小报展览、情景剧表演等分享活动。 (2)校外以三个路径为主:节日小脚印、节日小作家、节日小课堂。 ①节日小脚印———研学活动 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学生通过观察、收集、整合、策划、展示等多种活动方式,加深对校本课程知识的理解,建立书本知识和生活的联系。 ②节日小作家———创编 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学生能对中国传统节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进行有创意的表达。 如古诗词中的传统节日”主题探究之旅。在实践探索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寻—悟—吟—展—创”探究流程。 二、“五育”融合、审美切入的传统节日文化课程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