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课题主持人闻丹静组织阅读2篇文章。 2. 课题组核心成员交流阅读体会。 学习讨论:如何利用校社互动挖掘传统节日文化课程资源;家校社协同共育传统节日文化研究的目标与内容;家校社协同共育传统节日文化的实践方式。 闻丹静:以“五育”融合为核心,在传统文化区域推进的背景下,挖掘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在真实生活场景中感受、体验传统节日文化,提高对节文化美的感知、理解、赏析、创作能力。通过文化熏陶与实践养成,增加人文底蕴,形成勇于探究、批判质疑、乐学善学、勤于反思等品德,提升实践创新能力,增强责任担当等品质。 沈美峰: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威金斯的认知理论作为理论依据,设置了三个学段的学生理解维度:感知与认识、理解与体验、欣赏与评析、拓展与创作,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别设置了不同目标。 姚欣政:学校构建了横向以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相关知识、能力、方法为基础,纵向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以年段特征为基点的立体课程框架。节日文化知识包括了节日起源、特点、习俗、形式、传说、艺术佳作等内容。审美力具体概括为感知、理解、赏析、创作能力。随着学段的提升,节日文化内 容学习的深入和审美方法的掌握, 学生审美力呈螺旋式发展和上升趋势。 俞秋丹: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差异,结合课程目标,我们从感知与认识、理解与体验、欣赏与评析、拓展与创作四个维度,制定总体的评价指标,确定具体的评价项目。 王玉婷:注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除了结果性评价,还关注过程性评价,及时跟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采用调查报告、课堂观察、主题展示等形式进行评价。同时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有生生、师生自评、互评,以及家长、社区人士、专家参与评价等方式。 徐璐:评价结果除了“以评促课程建设”———促进课程开发者发现课程设置方面的不足外,更能对学生起到鼓励作用,促进他们反思,从而最终提升他们的认知、能力、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