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活动《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辩证思维品质培养的策略研究》2024年2月

作者:张翩翩、刘晴 时间:2024-02-29 点击数:

课题研究记录表

课题题目

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辩证思维品质培养的策略研究

课题类别

专项(小学生良好学习品质)

立项编号

X2022005

出席对象

课题组成员

地点

底楼会议室

时间

2024226

研究主题

通过案例研究,探索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辩证思维培养策略

所要解决问题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法

 

 

 

 

 

 

1.理论学习

课题主持人张翩翩老师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论文《“新课标”视域下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探析》和《新课标下语文教学中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

2.案例介绍

课题主持人刘晴老师结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一主题介绍案例。

3.主题讨论

1)构建群文阅读体系,提升评价能力

刘晴:群文阅读呈现的是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的文本,学生在群文中进行比较阅读,能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有助于思辨水平的提高。例如,教学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女娲补天》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不同版本的《女娲补天》的故事,让学生比较、分析不同版本叙述内容、叙述方式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并要求学生填写、阅读任务单。通过比较、分析,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女娲善良慈悲、造福人类的形象。

张翩翩:再如,教学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的《宿建德江》时,可以先带领学生赏析孟浩然在不同时期写的诗,让学生初步感知孟浩然诗中的喜与悲大都与国家兴衰、百姓安危有关。然后,笔者鼓励学生结合课文中注释理解诗歌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宿建德江》中“愁”在何处。第二句“日暮客愁新”,“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日落黄昏,江面上才水烟蒙蒙。同时“日暮”又是“客愁新”的原因。“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这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最后,拓展:我们还学过哪些古诗中也抒发了作者的淡淡的忧愁,他们分别借助哪些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2)关注文本语言特点,培养质疑意识

常言道“学贵有疑”,学生认真地分析和思考书本所载内容、教师所授知识,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的这些“生长点”。

朱冬兰:教学《搭石》一课时,笔者发现,不少学生细细品读文本后对文中部分词句的表达产生了疑惑:“紧走搭石慢过桥”一句为什么用“紧”字,用“快”字不是刚好能与“慢”字对应吗?笔者抓住学生的质疑点,引导学生一步步分析、推敲,学生渐渐明白,搭石用的石头是 天然石块,人们走在上面难免不稳、晃动,要快步走才能保持平衡,而“紧走”包含了“一个接一个地快 走”的意思,相比“快走”更加合理恰当。

3)设计思辨性问题,提升辩证思维能力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思辨因素,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思辨性问题,以提升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钱芸施:教学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桥》时,教师可以采取问题驱动法开展教学。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和回答。

1)为什么老汉要在洪水来临时站在桥上,而不是选择更安全的路径?

2)老汉在桥上让村民们先走,那他自己最后是如何脱险的?

3)课文中描述老汉的神情变得“坚硬”,这是为什么?

4)作者为什么要以“桥”为题?

以上 4 个问题都与课文内容紧密相连,这些表述有些是正确的,有些是错误的,需要学生加以辨别。通过思辨性问题驱动教学,学生的思辨、探究兴趣都被调动起来,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更加浓厚。

 

阅读课上老师只有树立“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意念,充分发挥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型思维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适时的加以点拨,灵活处理,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生成和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物化成果

案例

 

活动报道:

2月26日下午,语文课题《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辩证思维品质培养的策略研究》课题组成员集中在行政楼底楼会议室开展2月的课题研究活动。本次活动的主题是通过案例研究,探索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通过本次课题活动,课题组的老师们对于本课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如何在品鉴语言中以主题辩论重点发展与提升灵活性辩证思维品质有了更深的体会。

 

 

Copyright©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港区一小模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