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活动《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辩证思维品质培养的策略研究》2025年10月
作者:张翩翩、刘晴 时间:2025-10-28 点击数:
课题研究记录表
课题题目 |
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辩证思维品质培养的策略研究 |
课题类别 |
专项(小学生良好学习品质) |
立项编号 |
X2022005 |
出席对象 |
课题组成员 |
地点 |
底楼会议室 |
时间 |
2025年10月16 日 |
研究主题 |
在分析语句中以横纵对比发展学生深刻性辩证思维品质 |
所要解决问题 |
1.自主识字,理解“争先恐后、七上八下”等词语的意思,培养主动识字的习惯。 2.体会蚂蚁队长面对奶酪时的心理变化。 3.体会蚂蚁队长以身作则、严守纪律和关爱弱小的品质,明白这种美好的精神品质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发展与提升学生深刻性辩证思维品质。 |
研究方法 |
课堂观察法 |
过 程 与 思 考 记 录 |
1.理论学习 课题主持人张翩翩老师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指向“思维发展与提升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和《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辩证思维训练》。 2.课题课方案介绍 课题主持人刘晴老师介绍课题课实施方案。 介绍概念界定: 辩证思维品质:辩证思维是从变化和发展的角度来认识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常常被认为是一种与逻辑思维相反的思维方式。 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辩证思维:是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从变化和发展的角度来认识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 介绍本次课题研究课研究主题:龚王赟老师执教课题研究课《一块奶酪》 介绍本次课题课解决的问题:让学生体会蚂蚁队长面对奶酪时的心理变化。蚂蚁队长以身作则、严守纪律和关爱弱小的品质,明白这种美好的精神品质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发展与提升学生深刻性辩证思维品质。 3.课堂观察表介绍 课题主持人刘晴老师介绍课堂观察表。观察的维度分为:A.对比分析能力。关注文本中可进行对比的要素,蚂蚁队长前后命令的矛盾;其内心想法与最终行动,通过品味语言进行对比分析。B.逻辑推理能力。让学生识别矛盾,指出蚂蚁队长言行中的矛盾点或心理冲突,对蚂蚁队长做出全面、辩证的评价。C.协作与表达。评价蚂蚁队长,有效激发学生深入文本、探究人物形象的欲望。 4.课堂教学观察 课题组成员集中未来教室观摩龚王赟老师授课,根据提前选择好的观察指标,进行教学观察。 课堂观察交流 秦洁:我观察的是A1、A2指标。A1对比点的选择:龚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可进行对比的要素如:蚂蚁队长宣布禁令时的态度 vs 面对奶酪渣时的心理;其前后命令的矛盾;其内心想法与最终行动。龚老师在教学中聚焦表现,辨析任务形象,让学生从蚂蚁队长一连串的命令中,关注队长内心的矛盾。 A2对比方法的引导。龚教师用提问、朗读比较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横向,同一时间点,不同角度,如:蚂蚁队长的“想”与“做”的矛盾。或纵向不同时间点,发展变化,如:蚂蚁队长心理变化过程的对比分析。 顾袁玮:我观察的是A3语言聚焦。聚焦关键词句,明确引导学生关注并理解“嘀咕”、“争先恐后”、“七上八下”、“犹豫”、“终于一跺脚”等词语,以及蚂蚁队长的一系列命令。这些词语是窥见人物心理和形象复杂性的。在品味中对比中,龚教师并非孤立地解释词语,而是将其置于具体语境和对比框架下。例如,理解“七上八下”是联系其“想偷吃”与“怕犯规”的矛盾心理;理解“犹豫”、“终于”是关联其思想斗争的过程与结果。这种引导使学生意识到,语言的精妙正体现在展现人物的复杂性和变化性。 范倩怡:B1识别矛盾。通过教师设计的对比点和方法引导,学生能够有效识别文本中的矛盾:能从蚂蚁队长“想吃掉”和“不能吃”的心理独白中,直接识别其心理冲突。能从其前后矛盾的命令(让大家分散又集中)中,识别其言行意图的矛盾(想支开他人与自己可能偷嘴)。“画哭脸”的环节正是学生识别出这些矛盾点和“不足之处”的直接体现。 钱芸诗:B2分析复杂性。教学任务的设计有效地引导学生超越非黑即白的简单评价。要求学生“读出你找到的句子,并说说理由”,这强制学生回到文本,用具体细节支撑自己的观点,避免了空泛的评价,为分析复杂性提供了基础。学生在交流中,应能基于文本说出蚂蚁队长“纪律严明”(宣布禁令)、“有私心”(犹豫、下奇怪命令)、“关爱弱小”(让最小的蚂蚁吃)等多方面特点。 朱冬兰:B3形成辩证认识。在任务三的“交流反馈”和课堂总结环节,显示出引导学生形成辩证认识的努力。总结性提升,教师最后的总结“它虽不完美,中途有动摇的时候,但最后依然选择以身作则的蚂蚁队长”,本身就是一种辩证认识的示范。让学生“和同桌说一说你喜不喜欢文中的蚂蚁队长?为什么?”,这个问题要求学生对之前分析的“笑脸”和“哭脸”进行综合权衡,做出整体判断,这必然是一个辩证思考的过程。学生应能形成类似“蚂蚁队长虽然有过动摇,但最终能战胜诱惑,严守纪律,这更显得他意志坚定,值得学习”这样的辩证评价。 张翩翩:我观察的是C1、C2指标。C1 任务情境的驱动性,“童话剧场放映厅”之“形象剧场”的大情境,以及“评价蚂蚁队长”这一核心任务,极具趣味性和挑战性,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评一评(画笑脸/哭脸)”和“给小蚂蚁队长打电话”等具体活动形式新颖,符合中年段学生心理,能促使学生主动深入文本,为“评价”寻找证据。C2 对话的深度:设计意图明确,效果取决于课堂实施从教学设计看,教师为深度对话创造了良好条件。核心问题聚焦,整个教学围绕“蚂蚁队长是个怎样的人”这一核心问题展开,对话有明确焦点。开放性与层次性,问题设计有层次,从事实性问题(做了什么)到分析性问题(怎么想、怎么做)再到评价性问题(喜不喜欢、为什么),并为表达不同见解预留了空间(画笑脸/哭脸)。 刘晴:我观察的是C3指标。教师提供了多样化的支架支持学生思维。关键词句提示,明确要求学生关注特定词语和句子,为分析提供了抓手。“完成学习单”来整理对蚂蚁队长的喜恶及理由,是帮助学生梳理思路的有效支架。板贴(如人物特点、情节关键词)可视化地呈现了学习脉络和重点,尤其能帮助学生清晰看到人物的发展变化。 |
获 得 的 主 要 结 论 |
课题组的老师们通过课题研究课的研究观察,对于本课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研究,我们不仅在理论方面进行了学习,同时还在课堂实践中对如何发展与提升学生深刻性辩证思维品质有了摸索。 一、角色解读:立体认知的突破与局限 教学中,角色解读主要围绕“蚂蚁队长”的形象展开。通过梳理“宣布纪律—面对奶酪渣—下令分享”的情节,引导学生圈画蚂蚁队长的语言(“谁要是偷嘴,就要受到处罚”)、动作(“低下头,嗅嗅那点儿奶酪渣”)与心理(“七上八下”),帮助学生从“纪律严明”到“有内心挣扎”,再到“最终自律”的立体认知,打破了“完美角色”的刻板印象。 但角色解读存在明显局限:一是对比维度单一,仅聚焦蚂蚁队长的“前后行为对比”,未引入“小蚂蚁的反应”与“蚂蚁队长的决策”的横向对比,如未引导学生分析“小蚂蚁‘你推我搡不敢吃’的表现,如何反衬蚂蚁队长‘下令分享’的担当”,学生难以从“个体与团队”的关联中深化对角色的理解;二是价值挖掘浅层,仅停留在“蚂蚁队长很自律”的结论,未结合“奶酪渣的诱惑”与“团队信任”的矛盾,探讨“自律对团队凝聚力的重要性”,导致角色解读缺乏深度。 二、思维训练:辩证与创造的落实 思维训练环节,设计了“辩证讨论”与“创意续编”两个活动。在辩证讨论中,通过“蚂蚁队长一开始不想让小蚂蚁吃奶酪渣,后来又下令分享,这是前后矛盾吗”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规则与变通”的关系;在创意续编中,让学生想象“蚂蚁团队再遇新诱惑时的故事”,尝试培养创造性思维。但训练效果未达预期:一方面,辩证讨论流于形式,学生多停留在“不矛盾,因为他最后分享了”的表层回答,未深入分析“‘不想给’是维护规则,‘下令给’是关爱弱小,两者本质都是为了团队”,缺乏对“矛盾背后统一目标”的辩证思考,教师也未及时追问引导,导致思维深度不足;另一方面,创意续编缺乏支架,学生的续编多重复“遇到糖果,蚂蚁队长再次自律”的情节,未跳出课文逻辑,原因在于未提供“新冲突场景”(如“部分蚂蚁想私藏食物”“遇到其他团队争抢食物”)的引导,学生难以打开思路,创造性思维培养沦为“复制式写作”。 三、改进方向:聚焦深度,优化策略 1. 丰富角色解读的对比维度:后续教学中,可增加“文本内横向对比”,如对比“蚂蚁队长的‘犹豫’与小蚂蚁的‘期待’”“蚂蚁队长的‘命令’与小蚂蚁的‘服从’”,同时引入“生活场景对比”,如“班级中‘遵守规则’与‘帮助同学’的例子”,让学生在多维度对比中,既理解角色形象,又实现生活迁移。 2. 搭建思维训练的递进支架:辩证讨论环节,设计“问题链”逐步引导,如“蚂蚁队长的‘不想给’和‘下令给’,出发点分别是什么?”“这两种做法,哪一种更能让团队团结?”“生活中,你遇到过‘坚持规则’和‘灵活变通’的情况吗?怎么处理的?”;创意续编环节,提供“冲突情境卡”(如“发现一大块面包,部分蚂蚁想多分,部分蚂蚁想平分”),明确续编需包含“矛盾、决策、结果”三要素,帮助学生打开思路,真正发展创造性思维。 3. 强化教师的追问与引导:当学生回答浅层时,及时用“为什么”“还有不同想法吗”“如果是你,会怎么想”的追问,推动学生深入思考,避免思维训练“走过场”,确保辩证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真正落地。 |
物化成果 |
课题研究课教案设计 |
活动报道:
10月16日下午,语文课题《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辩证思维品质培养的策略研究》课题组成员集中在行政楼底楼会议室开展10月的课题研究活动。本次活动的主题是课题课研讨活动。课题组组织全体课题组教师集中底楼会议室进行理论学习,接着由课题主持人张翩翩老师介绍课题课实施方案、课题主持人刘晴老师介绍课堂观察表,课题组成员们明确各自的观察指标,随后课题组教师集中未来教室,观摩龚王赟老师执教《一块奶酪》一课,课上围绕课堂观察表结合课题进行记录。10月16日下午,课题组成员集中底楼会议室,围绕观察指标展开热烈的研讨。
通过本次课题活动,课题组的老师们对于本课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于在分析语句中以横纵对比发展学生深刻性辩证思维品质有了更深的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