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活动《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辩证思维品质培养的策略研究》2025年9月

作者:张翩翩、刘晴 时间:2025-09-30 点击数:

课题研究记录表

课题题目

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辩证思维品质培养的策略研究

课题类别

专项(小学生良好学习品质)

立项编号

X2022005

出席对象

课题组成员

地点

底楼会议室

时间

2025916

研究主题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辩证性思维的培养——以《池子与河流》为例

 

所要解决问题

通过对比分析池子与河流的生活选择及结局,初步理解事物两面性,培养多角度看待选择与价值的辩证思维意识。

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法

 

 

 

 

 

 

1.理论学习

课题主持人张翩翩老师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论文《辩证思维进阶的三重认知维度解析——以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教学为例》和《指向思维品质发展的统编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途径探索》。

2.案例介绍

课题主持人刘晴老师结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辩证性思维这一主题介绍案例。

3.主题讨论

一、案例分析

《池子与河流》是一篇拟人化寓言诗,通过池子贪图安逸与河流奔流奉献的鲜明对比,揭示了生命在于运动,价值在于奉献的道理。但文本并非简单否定安逸、推崇奋斗,而是暗藏不同选择对应不同结果的辩证逻辑,能引导学生突破非对即错的思维定式,学会全面看待事物。

二、教学方法

1. 对比阅读法:通过梳理池子与河流的语言、行为、结局,让学生直观感受二者的差异,为辩证分析铺垫基础。

2. 问题探究法:设置阶梯式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选择与结果”的关系,在讨论中激活辩证思维。

3. 情境联想法: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将文本中的“安逸与奋斗”与现实场景关联,实现思维从“文本”到“生活”的迁移。

、教学策略

1.情境导入:激活选择认知,埋下辩证伏笔

谈话引导:同学们,周末在家时,你们是喜欢窝在沙发上看动画片,还是喜欢帮爸爸妈妈做家务、出门运动?这两种选择,你觉得哪种更好?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不急于评判,而是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认识两位特殊的朋友’——池子和河流。它们也面临着两种不同的生活选择,一种是安逸地躺着,一种是不停地奔流。读完它们的故事,或许你对选择会有新的思考。

2. 初读梳理:聚焦选择差异,搭建分析框架

自主阅读:学生默读诗歌,用~~标出池子的语言和想法,用“——”标出河流的语言和行为,同时思考:二者的生活方式有什么不同?

3. 精读探究:辩证分析选择的两面性,打破思维定式

第一步:分析池子的安逸”——并非全是错误

提问:池子选择安逸地躺着,这种选择有没有好处?又存在什么问题

第二步:分析河流的奋斗”——并非全是轻松

提问:河流选择奔流奉献,这种选择带来了价值,但它有没有付出

第三步:总结提升——选择与结果的辩证关系

教师小结:原来安逸不是全错,它能带来当下的轻松,但如果一味贪图安逸,会失去长期的价值;奋斗也不是全苦,它能带来成长与认可,但需要付出辛苦的代价。这就是选择与结果的辩证关系——每一种选择都有两面性,我们不能只看一面,忽略另一面。

4. 联系生活:迁移辩证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情境讨论:生活中,哪些时候我们可以像池子一样休息?哪些时候需要像河流一样努力

学生举例后,教师引导分类梳理:

小组辩论:设置辩题“‘偶尔的安逸是好是坏,将学生分为两组,结合生活实例展开辩论。

正方观点:偶尔的安逸是好的(理由:能放松身心,避免过度劳累,让之后的努力更有效率);

反方观点:偶尔的安逸是坏的(理由:容易让人养成偷懒的习惯,一旦放松就不想再努力,耽误事情)。

辩论后教师总结:“‘偶尔的安逸本身没有好坏,关键看什么时候安逸’‘安逸多久’——在需要休息时适度安逸是好的,在该努力时沉迷安逸就是坏的,这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思维。

5. 拓展延伸:创意写作选择的故事,深化思维运用

写作任务:如果池子枯干后后悔了,它会对河流说什么?或者如果河流累了,它会如何平衡休息奔流?请你写一段对话,要求体现选择的两面性,让故事有辩证思考。

6. 总结回顾:梳理思维方法,形成能力迁移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今天我们通过《池子与河流》,学会了用辩证思维看问题——先看到事物的两面性(比如安逸的好处与问题、奋斗的价值与付出),再结合具体情境判断(比如什么时候该休息、什么时候该努力)。以后遇到A还是选B’的问题时,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思考,让自己的选择更明智。

四、教学总结

通过《池子与河流》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安逸与奋斗的关系,更学会了全面看事物、具体做判断的辩证思维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从文本梳理辩证分析,再到生活迁移”“创意实践,层层递进的设计让辩证思维的培养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融入文本解读”“生活应用的具体过程。

未来教学中,还可结合更多类似文本(如《陶罐和铁罐》《狮子和鹿》),持续强化学生的辩证思维,让学生在语文阅读中不仅收获知识,更能养成理性思考、客观判断的思维习惯,为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在《池子与河流》语文阅读教学中,主要通过三类活动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并在设计中体现三大核心逻辑,助力学生突破单一认知,学会全面、理性看待问题。

教学活动上,一是开展对比讨论活动,先分组梳理池子“安逸、静止、枯干”与河流“奋斗、流动、长流”的特点差异,再通过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安逸是否一无是处”“奋斗是否毫无辛苦”,推动从“非黑即白”评判转向全面看待选择;二是组织情境辩论活动,围绕“学习中先玩后学是好是坏”辩题,结合文本引导学生举例论证,最终明确“无绝对好坏,关键在适度”,强化辩证意识;三是设计创意写作活动,拆解“池子后悔”“河流休息”等写作任务,点评时聚焦辩证思维体现,通过作品分享拓展思维广度。

教学设计的核心体现为三方面:其一,人物选择的对比与辩证,不简单判定池子“错”、河流“对”,而是分析二者选择的两面性,打破“非对即错”认知;其二,情节逻辑的矛盾与统一,梳理“选择—结果”关联,引导学生理解事物发展内在规律,体会矛盾与统一的辩证逻辑;其三,价值观的碰撞与平衡,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白“追求舒适”与“追求价值”的价值观可适度平衡,建立“不偏激、不极端”的辩证价值观。

 

物化成果

案例

 

活动报道:

9月16日下午,语文课题《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辩证思维品质培养的策略研究》课题组成员集中在行政楼底楼会议室开展9月的课题研究活动。本次活动的主题是通过案例研究,探索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辩证性思维的培养通过本次课题活动,课题组的老师们对于本课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品质有了更深的体会。

 

 

Copyright©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港区一小模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