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论学习 课题主持人张翩翩老师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论文《辩证思维进阶的三重认知维度解析——以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教学为例》和《指向思维品质发展的统编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途径探索》。 2.案例介绍 课题主持人刘晴老师结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辩证性思维这一主题介绍案例。 3.主题讨论 一、案例分析 《池子与河流》是一篇拟人化寓言诗,通过池子“贪图安逸”与河流“奔流奉献”的鲜明对比,揭示了“生命在于运动,价值在于奉献”的道理。但文本并非简单否定“安逸”、推崇“奋斗”,而是暗藏“不同选择对应不同结果”的辩证逻辑,能引导学生突破“非对即错”的思维定式,学会全面看待事物。 二、教学方法 1. 对比阅读法:通过梳理池子与河流的语言、行为、结局,让学生直观感受二者的差异,为辩证分析铺垫基础。 2. 问题探究法:设置阶梯式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选择与结果”的关系,在讨论中激活辩证思维。 3. 情境联想法: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将文本中的“安逸与奋斗”与现实场景关联,实现思维从“文本”到“生活”的迁移。 三、教学策略 1.情境导入:激活“选择认知”,埋下辩证伏笔 谈话引导:“同学们,周末在家时,你们是喜欢‘窝在沙发上看动画片’,还是喜欢‘帮爸爸妈妈做家务、出门运动’?这两种选择,你觉得哪种更好?”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不急于评判,而是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认识两位特殊的‘朋友’——池子和河流。它们也面临着两种不同的生活选择,一种是‘安逸地躺着’,一种是‘不停地奔流’。读完它们的故事,或许你对‘选择’会有新的思考。” 2. 初读梳理:聚焦“选择差异”,搭建分析框架 自主阅读:学生默读诗歌,用“~~”标出池子的语言和想法,用“——”标出河流的语言和行为,同时思考:二者的生活方式有什么不同? 3. 精读探究:辩证分析“选择的两面性”,打破思维定式 第一步:分析“池子的安逸”——并非全是“错误” 提问:“池子选择‘安逸地躺着’,这种选择有没有‘好处’?又存在什么‘问题’?” 第二步:分析“河流的奋斗”——并非全是“轻松” 提问:“河流选择‘奔流奉献’,这种选择带来了‘价值’,但它有没有‘付出’?” 第三步:总结提升——选择与结果的辩证关系 教师小结:“原来‘安逸’不是全错,它能带来当下的轻松,但如果一味贪图安逸,会失去长期的价值;‘奋斗’也不是全苦,它能带来成长与认可,但需要付出辛苦的代价。这就是‘选择与结果’的辩证关系——每一种选择都有两面性,我们不能只看一面,忽略另一面。” 4. 联系生活:迁移“辩证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情境讨论:“生活中,哪些时候我们可以‘像池子一样休息’?哪些时候需要‘像河流一样努力’?” 学生举例后,教师引导分类梳理: 小组辩论:设置辩题“‘偶尔的安逸’是好是坏”,将学生分为两组,结合生活实例展开辩论。 正方观点:“偶尔的安逸是好的”(理由:能放松身心,避免过度劳累,让之后的努力更有效率); 反方观点:“偶尔的安逸是坏的”(理由:容易让人养成“偷懒”的习惯,一旦放松就不想再努力,耽误事情)。 辩论后教师总结:“‘偶尔的安逸’本身没有好坏,关键看‘什么时候安逸’‘安逸多久’——在需要休息时‘适度安逸’是好的,在该努力时‘沉迷安逸’就是坏的,这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思维。” 5. 拓展延伸:创意写作“选择的故事”,深化思维运用 写作任务:“如果池子枯干后‘后悔了’,它会对河流说什么?或者如果河流‘累了’,它会如何平衡‘休息’与‘奔流’?请你写一段对话,要求体现‘选择的两面性’,让故事有辩证思考。” 6. 总结回顾:梳理“思维方法”,形成能力迁移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今天我们通过《池子与河流》,学会了用‘辩证思维’看问题——先看到事物的‘两面性’(比如安逸的好处与问题、奋斗的价值与付出),再结合‘具体情境’判断(比如什么时候该休息、什么时候该努力)。以后遇到‘选A还是选B’的问题时,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思考,让自己的选择更明智。” 四、教学总结 通过《池子与河流》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安逸与奋斗”的关系,更学会了“全面看事物、具体做判断”的辩证思维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从“文本梳理”到“辩证分析”,再到“生活迁移”“创意实践”,层层递进的设计让辩证思维的培养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融入“文本解读”“生活应用”的具体过程。 未来教学中,还可结合更多类似文本(如《陶罐和铁罐》《狮子和鹿》),持续强化学生的辩证思维,让学生在语文阅读中不仅收获知识,更能养成“理性思考、客观判断”的思维习惯,为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