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辩证思维品质培养的策略研究》5月
作者:张翩翩、刘晴 时间:2023-05-31 点击数:
在理解文本中以步步诱导重点发展与提升系统性辩证思维品质
(一)概要设计
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理解文本教学内容,教师要通过一步步地诱导,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中蕴含的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通常情况下,可以采用三种方式进行:其一,由教师一步步诱导,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中的问题,提出与文本意义相关的问题,解决文本中的问题。其二,由教师一步步诱导,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中的问题,提出与文本意义相关的问题,再由教师分析并解决文本中的问题。其三,由教师提出与文本意义相关的问题,再通过引导,由学生分析并解决文本中的问题。语文阅读课文中“辩证”处处可见,有包含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有说明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有揭示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有体现感性与理性的辩证关系。通过教师步步诱导,让学生理解课文中包含的辩证关系,参透辩证观点,让辩证思维得以培养。课文的理解是对作者行文的大意、对阅读者的启示分析与掌握,让学生读明、读懂作者的思想意图,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让学生一步步理解课文意思,整个过程即是对系统性辩证思维品质的训练,锻炼学生的系统性辩证思维品质。
(二)案例分析
根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辩证思维培养模型,在理解文本中,通过步步诱导,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系统性。在阅读教学中,大体上包括三个步骤:教师直接提出文本中涉及的辩证思维的相关问题或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中涉及的辩证思维的相关问题;学生通过自学在文本中查找观点及方法,也可以寻找课外的论证观点,以分析解决提出的问题,得到自己的理解;可以将所解决的问题写成小文章加以交流,培养系统性辩证思维品质。
以部编版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例,通过步步诱导,从感受“中华不振”到“振兴中华”逐步掌握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问题1:少年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如此高远的志向呢?
引导学生理解:用文中的一个词“中华不振”来表达。
问题2:从哪些描写中可以感受到“中华不振”?
引导学生理解:引导学生抓住“叹了口气”,联系上文,猜一猜:伯父叹气的时候,心里可能在想什么?读出伯父沉重、无奈的心情。引导学生抓住“大不相同”贫穷的中国大地上有这么一处繁华之地,但这繁华不属于中国!中华不振哪!聚焦“群众的反应”——“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感受围观群众敢怒不敢言的无奈之情。
问题3:听到、看到这一切,少年周恩来有什么感受呢?
引导学生理解:周恩来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百年前这样的中国,这一幕幕随处可见,这样的情景使我们愤怒,也使年轻的周恩来愤怒。
问题4:十二三岁的周恩来立下伟大志向,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1917年,周恩来要到日本留学。在出发前,他写下了《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周恩来去日本求学是为了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周恩来的志向之所以与其他同学不同,不仅仅是因为周恩来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华不振”,还因为周恩来认识到只有学到更多的知识才能找到拯救处于苦难之中的旧中国的道路。“振兴中华”这个伟大志向,伴随了周恩来的整个求学生涯。
问题5:周恩来从小就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作为新时代的少年,你可曾想过:今天你是为什么读书?
引导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把自己读书的目的写下来,注意写清楚理由。
问题6:阅读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片段,感受前辈先贤对后代的殷殷期待。
综合上述案例,其培养辩证思维的环节及培养辩证思维的方法情况如下:
在培养辩证思维的环节方面,通过以上六个问题,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理解整个文章内容,从字面意思到深入理解,掌握内在含义,感知作者表达的情感。在培养辩证思维的方法方面,围绕“理解文本—步步诱导—系统性辩证思维品质”的思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本案例通过循循善诱,步步引导,对课文进行系统梳理,以此培养学生系统性辩证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