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年学年度第二学期学期汇报表

作者: 时间:2024-01-09 点击数:

苏州市教育单位承担研究的

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和中小学教研课题学期汇报表

20222023年学年度第学期)

课题名称

指向科学学习品质提升的教师支持行为研究

课题编号

2022/LX/02/159/03

承担单位

太仓港港口开发区第一小学

立项时间

2023.2.27

王力苑

联系电话

18021620296

E-mail

790208780@qq.com

课题级别

(打“√”选择)

课题管理类别

(打“√”选择)

课题立项类别

(打“√”选择)

国家级


省级


市级

规划

课题

教研

课题


重点

课题


立项

课题

课题资料变更情况

(如无则不填;如需变更,附交“课题管理信息更改申请表”一式两份)

课题名称

变更为


完成时间

延期至


主持人

变更为


研究成员

增情况


一、本学期研究工作进展情况

1.课题组加强相关理论学习。课题组成员共同学习课程建设的相关文献,学习陶行知生活教育导读,结合前期的研究成果,总结课题研究中可行性方案、课题实录、校本教材等,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2.针对研究现状9、10月份开展的课程阶段推进小结开展课程实施课研究,展示前,各小组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从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过渡语言进行交流探讨。青年教师、骨干教师、专家型导师组成的团队多次试教、研磨,让展示的课程课堂特色鲜明、学习品质支持行为亮点突出。

3.在课例研究的基础上,重点把握不同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安排适宜的内容,通过分析各类教材,筛选教学内容,整理各水平内容模块教学设计,为行动研究提供第一手真实的资料。

4.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并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段目标整理总结出教师可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支持行为。

二、本学期课题研究主要成果(可另附纸)

请见附件。

 

 

三、课题研究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问题1.课题组成员需要更多在行动研究中进一步学习理论著作和文献进行相关经验的总结。2.课题组成员还需在教学中多多打磨如何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品质提升进行支持,得到更系统完备得科学学习品质提升目标体系与教师教学中实践要素的系统架构内容。

改进措施下一学期应进行更有针对性并全面的理论研究,来拓宽组内教师对学习品质的认识。在教学中,每位教师都应对自己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品质提升的支持行为进行思考和改进,形成更全面、更有特色且兼具个性与多样性的课程体系。

四、下学期研究计划

9月 对科学学习品质中科学学习态度、科学思维方法的教师支持行为现状调查;

10 对科学学习品质中科学探究能力的教师支持行为现状调查;

11 当前教师对学生学习品质提升的影响因素;

12 确定教师对学生学习品质提升的支持策略;

1 总结前一阶段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单位意见

 

 

负责人签名

单位盖章

 

   

县市(区)课题管理部门意见

 

 

单位盖章

 

   

课题立项部门意见

 

 

 

 

单位盖章

   

 

附件:

本学期课题研究主要成果

小学科学学习品质提升的高年级目标体系

 

 

要素

目标

年级

五上

五下

六上

六下

科学探究欲望

对探究有好奇心,有探究欲望。

热爱探究,积极参与各种探究活动。

勤于探究,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

勇于探究,勤于探究,有强烈的探究欲望。

科学探究思维

能有目标、有顺序、深入地对事物进行观察,能提出探究的问题,有依据的猜想,能思考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将探究过程中看到的,想到的,用语言表达出来,制定比较科学的探究方法解决问题,对探究中出现的情况能主动、科学地思考。

能对探究中出现的各种现象、数据、信息作客观的分析,在解决问题或作决定的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进行较严密的思考。

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尊重事实,遵循逻辑,对探究各方面主动、深入、积极分析思考。在解决问题或作决定时能和科学研究方法,进行严密的思考。

与同伴团结协作

能与同伴合作,分工明确。

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承担责任和义务。

主动与同伴合作、交流,能科学协调同伴的关系,体会到合作的乐趣。

与同伴形成密不可分的学习共同体,互享合作探究的乐趣。

探究创新有个性

独立思考,能发表自己的意见。

经常有不同于别人一般的科学方法和探究行为表现。

能对别人的意见做客观的分析,在吸取别人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不同的想法,做出不同的想法,做出不同探究行动。

大胆、理智地提出不同于别人的设想,并且大胆实施。自主设立研究专题进行探究。

课题研究课《八颗行星

指向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升的教师支持行为”课堂观察表

观察班级: 3      上课教师: 王力苑 观察象:   教师£    学生£ 观察者: 观察日期: 20221122

活动过程

观察指标

教师的教

学生的学

以学思教

 

1.联系生活现象,揭示本课课题

 

2. 聚焦数据表,初步构建新模型

 

3. 以数辅形,进一步构建新模型

 

4. 拓展延伸

 

 

 

A.探究活动设计的合理性

A1.适切性:探究活动的设计是否适切?

A2.辅助性:探究活动的设计是否能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A3.实践性:模型建构的过程是否能提升学生的模型分析、数据处理等能力?

 

B.探究活动实施的有效性

B1.初步构建太阳系模型能否提升学生模型建构能力?

B2.对八颗行星数据表中数据的等比例缩小能否提升学生对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

B3.进一步构建太阳系模型并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能否提升学生模型分析、解释现象的能力?




课题组

说明:

1.教师的教:主要记录教师的讲述、提问/追问、呈现、活动说明、活动参与、评价等行为,可具体化;

2.学生的学:主要记录学生学习活动中的语言、行为、神态、状态以及学习结果等,学生对重点的学习、难点的突破、小组合作、亮点、生成等;

3.以学思教:针对学的表现,反思教的行为,提出自己思考(成功启示、改进之策等)。

指向学生科学学习品质提升的教师支持行为研究课

八颗行星

太仓港港口开发区第一小学 王力苑

一、研究简介

1.研究背景:

学生的学习品质程度上决定了其终身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的质量。理论层面的研究有其不可或缺的价值,但从实践研究层面来看,从学生学习本质原因的角度对教师教学行为进行探讨,支持学生学习品质的发展同样必不可少。

良好科学学习品质的支持行为是指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水平,科学教师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实验材料、采用适宜的探究方式、创设良好科学环境,促进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支持科学学习品质的维持与发展,为学生未来科学学习提供可持续的动力。因此,科学教师教学的支持行为是为了促使学生科学学习品质的维持并朝着更高水平发展而采取的重要方法与手段。综上所述,“指向学生学习品质提升的教师支持行为”是一个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

  1. 概念的界定:

    科学学习品质提升:

    科学学习品质是学生在学习科学这一学科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倾向,是一般学习品质与科学学科的有机结合,兼具一般学习品质中合作性、自主性、创造性等的共性和科学学科中探究性、实践性、模型建构、推理论证等的特殊性。科学学习品质是由:1.能够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探究实践、严谨求实、大胆质疑、善于合作、乐于分享的科学学习态度;2.掌握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联想与想象的科学思维方法;3.具有初步的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和反思评价的科学探究能力三个方面构成。这三方面贯穿科学学习过程的始终,科学学习态度是科学思维方法、科学探究能力的反映,科学思维方法是科学学习态度和科学探究能力的表现,科学探究能力是科学思维方法、科学学习态度的结果,三方面互相作用影响,互相促进发展,奠定了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形成核心素养、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及终身发展的基础。

    教师支持行为:

    教师支持行为的概念最早是由Deci和Ryan于1987年提出的,把教师支持行为界定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对学生自由行为的许可以及对学生独立处理问题、接纳自我体验、积极自我期待的鼓励。教师支持行为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满足学生自主、胜任(能力)、关联三个方面心里需求的教学行为:自主是指个体能够感觉到自身行动有自我选择的过程;胜任(能力)是指个体在于环境互动中感受到自我节制的过程;关联是指个体感受到自我既是独立的,又与生活中的重要他人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指向科学学习品质提升的教师支持行为研究:

    指向科学学习品质提升的教师支持行为,即教师在科学学科的教学中采取的能使学生的科学学习品质维持或朝着更好方向、更高水平发展的方式和方法。本课题研究认为学生科学学习品质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而系统性的科学教育对学生的学习品质发展起到了正向的推动作用。在这一过程中,科学教师对学生学习品质的支持行为占据很大程度的推动作用。基于此,本课题的研究指向良好的科学学习品质的支持行为是指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水平,有选择性地为学生设计适恰的科学实验,创设合适的科学教学情境,提供多样的实验器材料,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与外部客体交互作用,支持科学学习品质的维持与发展,为学生未来科学学习提供持续动力。

    3.研究目标:

    1)提升学生模型建构能力;

    2)提升学生对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

    3)提升学生模型分析、解释现象的能力;

    4)进一步提升教师通过有效探究活动的设计来促进学生探究能力形成的能力。

    4.研究内容

    1)研究探究活动的设计方式;

    2)研究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3)研究科学探究过程指导的成效检验

    二、研究课说明

    2.研究主题:指向学生探究能力提升的教师支持行为

3.需解决的问题:

1引导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能够初步进行数据处理、建构模型等过程;

2)能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并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解决自己的困惑。

3)能将探究结果与科学知识进行勾连,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4. 本节课设计意图:

本节课以聚焦原有模型——产生认知冲突——创建新模型——使用新模型的探究主线让学生经历一步步建构教室中的太阳系模型的过程,并用建构的新模型来解释现实生活中天体现象的成因,经历模型说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5.研究方法:课堂观察法,课例研究法

二、研究课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太阳系有八颗行星,它们在其特定的轨道上绕太阳运转。

2.科学探究目标:

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行星相对位置关系模型;

能够了解构建模型的基本过程,并知道它的作用;

了解人类研究太阳系中行星轨道的科学史。

3.科学态度目标:

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材料建立行星相对位置关系模型。

难点: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等比例缩小,并发现数据间的规律。

教学过程:

【活动一】联系生活现象,揭示本课课题

看一看

播放《火星任务》片段,发现视频中几位宇航员走到了一个动态的太阳系模型里面;

回顾

过渡:上一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太阳系,你还能说出在太阳系中有几颗行星吗?它们分别是什么?

揭题

出示月球和木星、金星组成的“笑脸图”,提问:在地球上我们能看到金星、木星,这说明了什么?(预设:距离近、体积大)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继续来探究太阳系中的《八颗行星》。

【设计意图】

回忆复习八颗行星的名称、排列顺序,对学生关于八颗行星的原认知进行调查。提问引发学生对天体大小和距离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引导学生用建模方法解决问题。

【活动二】初步构建新模型

1.问题形成,初步建构模型

1)出示“八颗行星基础数据表”,分析图表,获取有用信息;

2)师:请你观察《八颗行星的基础数据表》,并获取有用的信息。

3)活动:给八颗行星排序

出示实验要求:

分析数据,先在记录单中对八颗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以及赤道直径大小进行排序;

根据行星的赤道直径在材料盒中选择合适大小的球体;

将所选球体与太阳的远近距离对其进行排序,并将写有行星名称的便签纸贴在球体前方;

时间4分钟;

完成后以坐端正示意。

(运用云平台移动讲台随堂拍照工具,展示学生小组的排序。)

分享交流。

【设计意图】

聚焦两个问题,让学生对行星进行排序,该活动的进行能够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八颗行星大小、远近的规律,是他们思维可视化的第一次尝试与挑战。同时通过该活动的展开,提升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活动三】以数辅形,进一步构建新模型

1.以数辅形,深析行星远近比例关系

通过对行星排序,我们对于八颗行星的直径大小、与太阳的平均距离已经明确。但是,我们一起来看书本上的这幅图,旁边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出示书本课题背景图)

提问:请你结合数据表,找一找问题在哪里?(预设:学生通过数据发现行星间的距离是不同的)

分析“八颗行星基础数据表”。提问:这么大的数值,我们怎样将其呈现在我们的实验桌上呢?联系数学课中比例尺内容的学习,将数据等比例缩小。

提问:那么我们可以缩小多少倍呢?

学生交流研讨,用自己的方法处理数据;

    活动后,把学生处理后的数据展现在屏幕上;

5)出示国际天文单位:1个天文单位=149597870700米(日地平均距离),今天我们以缩小一个天文单位为基准,构建等比例太阳系模型;

    得到:

序号

行星名称

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万千米)

与太阳的平均距离(天文单位)

1

水星

5800

0.4

2

金星

10800

0.7

3

地球

15000

1.0

4

火星

22800

1.5

5

木星

77800

5.2

6

土星

142700

9.5

7

天王星

287000

19.1

8

海王星

449600

30.0

 

 

 

 

 

 

 

 

 

 

 

 

2.处理信息,进一步构建新模型

1)师:那么,按照等比例原则,在距离缩小的基础上,什么也要变呢?(预设:行星的大小)发现:此时,每一个行星都变得非常小,不能用现有的模型去构建模型。

2)师:那么,如果老师现在给你一条纸带,你能充分利用这条纸带,让八颗行星按照你刚刚排列的顺序出现在纸带上吗?

联想直尺上的刻度,我们能不能把纸带分成30格,每一格为1个天文单位呢?

(预设:可以对折纸带)

3)活动:进一步构建八颗行星位置关系模型

将纸带对折5次,以一格为一个天文单位,在折痕处标记数字;

根据处理后的数据将八颗行星以“点”的形式标记在长纸带上;

将制作好的“八颗行星位置模型”的纸带以米字型粘贴在班级的黑板上。

集体建模,在全班制作的模型上确定行星轨道。

观察全班制作的八颗行星位置模型,你对太阳系有什么新的认识?

总结:太阳系的行星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颗行星在系统中都处在一定的位置上,在其特定的轨道上绕太阳运转。

【设计意图】

本活动运用到了数学中比例尺的知识,这是锻炼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一个很好的机会,当他们发现数学的知识能够运用到科学中,知识的奇妙转换能够让他们的探究兴趣更加浓厚。同时,与以往的教学相比,此环节的设计将较科学得解释了学生心中为什么用对折纸带的方法就可以确认行星的位置这一问题的疑惑,避免学生照图施工,秒变提线木偶的课堂情境,同时,为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类研究太阳系中行星轨道的科学史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当一条纸带的线性分布转变为多条纸带的空间体验时,学生对太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让学生对太阳系形成更深入的认识。

【活动四】拓展延伸

出示在课前给出的月球和木星、金星组成的“笑脸图”,根据今天学习的内容思考为什么木星、金星容易被辨别?

通过知识点小科普来科普木星、金星容易被辨别的原因。

播放国外两位天文爱好者在沙漠中构建的太阳系模型视频,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太阳系的巨大。

【设计意图】

本环节既是对学生本课学习情况掌握程度的一个检测,也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通过再次出示月球和木星、金星组成的“笑脸图”,让学生体验到知识学习后自己对于生活中同一现象的不同感受,感受运用所学知识去解释生活现象的成就感,在模型说明的过程中提升其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强化学生科学素养的生成。另外,由于今天构建的太阳系模型中行星以点代替,存在遗憾。那么如何构建一个能让行星大小和距离均等比例缩小,且行星大小能在模型中体现的太阳系模型呢?通过播放国外两位天文爱好者在沙漠中构建的太阳系模型视频,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太阳系的巨大,同时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情,知道只要勤于思考,敢于挑战,勇于探索,新的创造可能就会出现在自己手中。

 

科学学习品质提升目标体系与教师教学中实践要素的系统架构

科学学习品质

学段

学段目标

教师支持行为

科学学习态度

1~2年级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自然现象或生活现象表现出直觉兴趣;能如实记录;能够有依据地质疑别人的观点,尝试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认识事物;愿意倾听他人的想法,乐于分享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1.允许学生自主实践、操作,观察讨论;鼓励学生专注于学习任务,表扬专注的行为;

2.传递出“相信你们可以做好某一任务”的信息;

3.鼓励、认可学生的大胆发言;

4.提示学生认真听别人发言,别人观点表达完后再发表自己的看法。

3~4年级

在好奇心驱使下,乐于动手操作感兴趣的事物;知道科学学科的学习与实践要实事求是,能如实记录和报告观察与实验的信息,具有基本的事实表达观点的意识;能有依据地质疑别人的观点,尝试用不同思路和方法完成探究和实践;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乐于倾听他人观点,改进和完善探究活动。

1.允许学生自主实践、操作,观察讨论;鼓励学生专注于学习任务,表扬专注的行为;

2.传递出“相信你们可以做好某一任务”的信息;

3.鼓励、认可学生的大胆发言;

4.提示学生认真听别人发言,别人观点表达完后再发表自己的看法;

5.任务有一定难度时,鼓励表扬积极参与的行为;

6.面对学生的失败或缺点,提出建议、鼓励学生再次进行改进和尝试。

5~6年级

在好奇心驱使下,表现出现象发生原因的因果兴趣;不盲从,不迷信权威,能以事实为依据作出独立判断,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愿意调整自己的想法;善于有依据地质疑别人的观点,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思路和方法完成探究和实践,初步具有创新的兴趣,就科学问题在认识上的分歧,乐于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和辩论,基于证据反思和调整探究活动。

1.允许学生自主实践、操作,观察讨论;鼓励学生专注于学习任务,表扬专注的行为;

2.传递出“相信你们可以做好某一任务”的信息;

3.鼓励、认可学生的大胆发言;

4.提示学生认真听别人发言,别人观点表达完后再发表自己的看法;

5.任务有一定难度时,鼓励表扬积极参与的行为;

6.面对学生的失败或缺点,提出建议、鼓励学生再次进行改进和尝试;

7.鼓励学生对科学问题进行大胆假设,学习任务结束后,请学生自己对收获或不足进行总结;

8.请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任务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以及相互评价。

科学思维方法

1~2年级

能在教师指导下,观察具体事物的构成要素,通过口述、画图等方式描述事物的外在特征。

能在教师指导下,辦别二维空间中的东西南北和上下左右;根据事物的外在特征,对常见事物进行分类;初步分清观点与事实,根据问题提出假设,具有提供证据的意识。

初步具有从不同角度提出观点的意识,能突破对常见物品功能的思维定势,利用发散思维、重组思维等方法,提出不同想法。

1.赞同、鼓励学生采用多样化的手段对科学探究过程进行记录和表达(如文字、图表、绘画)

2.请同学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分类、整理

3.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用科学的语言规范完整地表达自己

4.要求学生以新的方式来解决一些科学问题

3~4年级

能在教师引导下,观察并描述具体事物的构成要素,分析并表达要素之间的关系,找到它们之间重要的、共同的特征;利用模型解释简单的科学现象。

能在教师引导下,用二维方式表达三维空间的物体;比较事物的某些本质特征,根据不同的目的进行分类;可以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简单的实验。

初步掌握重组思维、发散思维、突破定势等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方法,提出有一定新颖性和合理性的观点,针对事物的外在特征进行设计,并对方案进行初步的科学分析。

1.赞同、鼓励学生采用多样化的手段对科学探究过程进行记录和表达(如文字、图表、绘画)

2.请同学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分类、整理

3.请同学根据已学过的知识对新的学习任务进行比较、对比

4.根据教师提供的阅读、观察或操作材

料,提出问题或谈论自己的想法;

5.提供多样化的视觉信息与材料,请学

生提取明确特征并对其进行分析

6.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用科学的语言规范完整地表达自己

7.要求学生以新的方式来解决一些科学问题

8.展示学生有创意、独特的科学作品;

5~6年级

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方法,抓住简单事物的本质特征展示对事物的系统、结构、关系、过程及循环的理解,能使用或建构模型,解释有关的科学现象和过程。

能形成事物动态变化的图景,掌握比较的方法和分类的基本要求,善于用类比的方法认识事物的特征,理解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基本方法并用于解决真实情境中的简单问题,抽象概括常见事物的本质特征,比较全面地分析问题的各种影响因素。

具有基于事物的结构、功能等展开想象的能力,能运用重组思维发散思维、突破定势等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方法,基于科学原理提出有定新颖性和合理性的观点;能进行初步的创意设计,并利用影像、文字或实物表达自己的创意。

1.赞同、鼓励学生采用多样化的手段对科学探究过程进行记录和表达(如文字、图表、绘画)

2.请同学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分类、整理

3.请同学根据已学过的知识对新的学习任务进行比较、对比

4.根据教师提供的阅读、观察或操作材料,提出问题或谈论自己的想法;

5.提供多样化的视觉信息与材料,请学生提取明确特征并对其进行分析;

6.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用科学的语言规范完整地表达自己

7.要求学生以新的方式来解决一些科学问题

8.提供新颖独特的材料

9.展示学生有创意、独特的科学作品;

10.在课堂上组织开展各类独特有趣的科学比赛获活动等。

科学探究能力

1~2年级

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和比较,提出感兴趣的问题,作出简单猜想,并了解科学探究需要制订计划。具有初步的提出问题和制订计划的意识。

能利用多种感官或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并能对这些特征和现象进行简单的比较、分类等。具有初步的收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意识。

具有简单交流、评价探究过程和结果的意识。

知道简单工具的功能和使用方法,能利用身边的材料和简单工具动手完成简单的任务,能发现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进行总结反思,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提供多样化的视觉信息与材料,请学生提取明确特征并对其进行分析;

2.鼓励学生对科学问题进行大胆假设;

3.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某一问题进行思考;

4.提示学生根据探究任务制定相关的计划,并按照计划进行探究;

5.采用小组任务的形式给学生合作学习创造机会,引导学生通过小组间交流获得更多的信息;

6.提供多样化的相关阅读材料(如文本、表格),帮助学生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7.鼓励学生运用简单工具来解决问题。

 

 

Copyright©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港区一小模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