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问题是教学事件中的关键要素,引领着课堂教学的进程,是促进有效学习发生的基础。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就是问题应用的成功案例,通过教师的不断追问,让学生逐渐从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体会问题的本质。 一、深度问题的提出与教学设计: 1.深度问题类型与出现的时机 2.深度问题类型与教学的目的 二、深度问题的支持结构 1.支持结构的要素分析 2.支持结构的内在关系 巧妙设计问题情境:课始通过贴出计算器图片,让学生自问 “我会用计算器吗”,引发学生兴趣。随后出示三道精心设计的计算题,涵盖能用计算器直接得出正确答案、无需用计算器口算得出答案以及直接用计算器易出错的混合运算题,让学生了解计算器的便利,明白简单计算无需借助计算器,更不能迷信计算器。 强化教学主题深化认知:多次让学生问自己 “我会用计算器吗”,随着课堂推进,学生的回答从兴奋踊跃变得冷静,华老师借此引出 “学无止境” 的道理,将其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深刻体会这一理念,使教学的着眼点不止于知识技能,更注重思想的传递。 肖:一、深度问题在教学中是迭代发生的 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是多维度的,由一个深度问题组引导的数学课堂显然不太能够承载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所以一节课中会出现多个深度问题组,并且这些问题组之间具有迭代的关系。深度问题设计的核心是一个问题组的内部结构,以及多个深度问题组之间的逻辑关系。每一个深度问题是下一个问题推进的基础,学习最终达到的目标,应回到对最初深度问题的上位理解。 二、深度问题是教学对话的锚基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看来,学习中的每个任务都可以看作一个 “锚”, 教师在组织学习过程的时候,学生需要围绕教师所设计的“锚”, 将其视作开展学习活动所需要围绕的中心(“锚基”)。课堂教学是通过师生的问答对话达到人与知识的共融,在专家教师的课堂中,教学的对话既具有畅谈的氛围,又具有学术讨论的深度,是一段段围绕“锚基”任务的教学对话。 三、深度问题是具有结构的系统 深度问题引领的教学对话结构一般意义上是具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但在专家教师引领的课堂教学中,出现了教学对话完全由学生主导的情况,并且学生在问答后表现出了对数学概念更加深刻的理解。这些现象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试图推断产生的原因,是参与的学生本身就是班级中的佼佼者,还是问题本身的难易,抑或是其他原因。 王: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深度问题设计是实现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学要追求深度,那么教师首先要对数学知识有深刻理解,只有触及数学本质,才可能有出彩的设计,教学中当教师不断追问“为什么”时,就是迈向理解性数学教学设计的第一步。 一、隐蔽多重:设计的目标指向 二、一问多答:提问的关键范式 三、理解转述:引领的策略倾向 在《进退自如中彰显名师风范》一文中,华老师的课设计巧妙、视野开阔,体现了“跳出数学教数学”“居高临下把握数学”的理念,尤其在“我会用计算器吗”一节的教学设计中,华老师进退自如的教学艺术令人赞叹不已。 一、欲擒故纵, 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二、顺藤摸瓜,引导学生认识功能键 三、欲言又止,尽显学生才华 四、似进实退,引领学生探索“祖传秘方” 五、三次追问,学生领悟“学无止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