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语文阅读教学存在几个亟待突破的困境:功利性阅读固化学生思维;碎片化问题割裂学生思考;套路化表达抑制学生畅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22年版)》从培养批判意识、辨析能力和理性表达三个层面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提出了要求。鉴于目前语文“浅层阅读”教学的困境,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教学落实无疑是打破这个困境的重要突破口。 一、牵引与读写——生发思维起点。 在真实的课堂情境中,三年级的学生很少能独立依据文本,思考并发现较有价值的学习点。因此,教师如何建构高效的思维索引,引导学生生发出问题或学习意识至关重要。 《父亲、树林和鸟》 是部编本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该单元以“我与自然”为人文主题,以“感受语言,积累语句;留心生活,记录想 法”为学习要素,共编录了三篇精读课文。因此,该课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向是感受生动的语言并积累喜欢的句子。 二、讨论与交流——发散思维花火 《父亲、树林和鸟》 通过父亲和“我”的鲜明对比,凸显“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这一中心论断,同时也在行文推进中将“我”从“不懂鸟”到“喜爱鸟”的心理变化过程彰显出来。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文本阅读和自主探究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表达和交流空间。” 三、探究与辩论——激发思维碰撞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在第二学段教学中要求“引导学生发表对文本的看法,尝试表达自己的观点,从文本中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这一教学要求与单元“我有一个想法”的逻辑思路是一致的:要求学生对现象或问题发表观点,并对观点进行支持论证。因此,《父亲、树林和鸟》 的教学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观点+论据”的思维意识。 四、习作与分享——明晰思维路径 本单元的习作方向是留心生活,记录想法。单元习作的主题是“我有一个想法”,习作逻辑思路是把“这种现象 (问题) ”和“你的想法”写清楚,这与课文“观点+论据”的思维培养路径是一脉相承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教学评价“要特别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和思维的方法”。为此,教学有必要将思维层面的输出由口头转向文字,从而让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加深对问题的思辨性认知。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应当是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重要环节。教师作为点燃思维花火的火种,应当立足文本、联系现实创设问题情境,通过牵引、合作、讨论、探究等形式,培养学生在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批判性思考并乐于表达的意识与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