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设计与实施研究》研讨活动记录

作者: 时间:2025-05-23 点击数:

课题研究记录表

课题题目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设计与实施研究

课题类别

苏州规划重点课题

立项编号

2023/LX/01/006/03

出席对象

课题组成员

地点

底楼会议室

时间

2025520

研究主题


通过研讨,探究在寓言故事单元教学中提升学生思辨思维的有效教学策略。

所要解决问题

1. 对在寓言故事单元教学与单篇寓言故事教学之间的区别还不太清楚,有效的策略又有哪些?

2. 归纳总结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视域下寓言故事单元教学的一般教学模式。

研究方法

理论学习与沙龙







一、学习理论,明确研讨重点

课题主持人余颖老师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落实“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提升学生语文思维——以小学三年级下册“寓言故事”单元教学为例》。

从中了解到在寓言故事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单元学习主题来统领各项学习任务,以情境打通语文和生活之间的壁垒,从而推进学习任务群的有效落实,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研讨寓言故事单元教学与单篇寓言故事教学的区别以及如何提升学生的思辨思维

在学习理论之后,组内成员一同研讨,探索寓言故事单元教学与单篇寓言故事教学有何区别,依据文献内容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组内成员发现,寓言故事单元教学与单篇寓言教学在目标定位、内容整合、思维培养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以下结合具体案例,从五个维度对比分析:

(一)目标定位:从知识点训练到核心素养培育

单篇教学:以《守株待兔》为例,传统教学聚焦于文言词汇(如“耒”“冀”)、寓言六要素(背景、人物、情节、冲突、寓意、启示)与复述故事、概括寓意、仿写结尾等方面。

单元教学:

“寓言魔镜大揭秘”为核心任务,目标升级为以下几方面:

1.高阶思维:辩证分析(如《陶罐铁罐》中“短处与长处的转化”)、批判性解读(如《鹿角鹿腿》中“外表与实用的价值判断”)

2.实践能力:跨文本对比(中西寓言对比)、生活迁移(用寓言镜对照自身行为)

3.文化理解:通过《伊索寓言》与《克雷洛夫寓言》对比,理解东西方寓言的文化差异

(二)内容整合:从孤立文本到系统建构

单篇教学以课时为单位,逐篇讲解四则寓言,内容呈现碎片化特点。如周一:《守株待兔》文言文翻译;周二:《陶罐和铁罐》角色分析;周三:《鹿角和鹿腿》图文匹配;周四:《池子与河流》诗歌朗诵

单元教学以“寓言文体特征”为线索进行整合设计。

1.横向对比:

中西寓言对比:《守株待兔》(劝诫性)vs《伊索寓言》(讽刺性);文体对比:《池子与河流》(寓言诗)vs其他叙事寓言

2.纵向进阶:

基础层:梳理寓意(如“骄傲导致失败”);进阶层:思辨寓意(如“铁罐消失的必然性”);迁移层:创作寓言(如“假如铁罐会说话”)

(三)思维发展:从浅层理解到深度思辨

单篇教学以《鹿角和鹿腿》为例,常见教学流程如下:读故事→明寓意(“不要只看外表”)→联系生活(举例说明)

单元教学则通过设计思辨性活动推动深度思维的发展。具体有以下几点:

1.创设认知冲突情境,在辩论活动中发展思辨思维:“鹿角和鹿腿谁更重要?”学生需结合文本细节(鹿逃脱狮子时的动作描写)论证观点。

2.通过设计问题链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如“鹿角差点害死鹿,所以美丽是缺点吗?”“铁罐消失是因为骄傲,那谦虚的人就一定会成功吗?”

3.通过“寓言魔镜对照”活动培养学生的元认知。学生需反思自身行为(如“我是否像池子一样逃避挑战”),将寓意内化为价值观。

(四)资源利用:从封闭课堂到开放学习

单篇教学的资源局限于教材文本,拓展材料多为同类寓言片段(如补充《南橘北枳》)。

单元教学则利用多种资源,构建“三位一体”资源网络。具体包括:

1.课内资源:四则寓言的文本细读;

2.课外资源:快乐读书吧推荐书目(《中国古代寓言》《伊索寓言》);跨学科资源(美术课绘制寓意图画、道德与法治课讨论诚信主题);

3.生活资源:如通过“寻找身边的寓言故事”(如校训、谚语)等活动进行社区调查;开展“家庭寓言剧场”(将生活矛盾改编成寓言)进行家庭实践。

(五)评价方式:从单一检测到多元反馈

单篇教学中评价侧重知识掌握,而单元教学采用“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组合。

过程性证据可以是阅读笔记(圈画关键词、批注疑问)或者小组合作记录(任务分工、观点碰撞)。表现性任务则可以通过开展辩论赛和演讲等展示活动进行。另外,可以使用“寓言思维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思辨过程,以此进行动态反馈。

总之,单元教学的核心优势有以下几点:

1.系统性:打破文本边界,构建“主题——任务——活动——评价”闭环。

2.深度性:通过对比、思辨、迁移等策略发展高阶思维。

3.生长性:以真实情境为支点,实现从“学会寓言”到“会用寓言”的跨越。

4.共生性:师生共同参与任务设计,形成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

在寓言故事单元教学中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思辨思维,课题组成员通过研讨,指出,提升学生思辨思维需要依托任务群的整体设计,通过系统性活动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建构”。结合具体案例,从目标设计、活动设计、资源整合、评价机制四个维度展开,提出以下具体策略:

(一)目标设计:植入思辨性学习目标

1.分层设定思辨目标

基础层:能通过关键词句提取寓言的表层信息(如《守株待兔》中“因释其耒而守株”的因果关系)。

进阶层:能发现寓言的隐性矛盾(如《陶罐和铁罐》中“铁罐易锈”与“陶罐易碎”的命运反差)。

高阶层:能质疑文本价值取向(如讨论《鹿角和鹿腿》中“外表美是否等于生存劣势”)。

2.设计思辨性学习支架

设计质疑清单:这个寓言的道理是否绝对正确?有没有例外情况?不同读者对同一寓言可能有不同理解,你的观点是什么?

设置论证模板:我的观点是,因为文中提到(细节),这让我联想到 (生活实例)。

(二)活动设计:嵌入思辨性实践任务

1.开展对比辨析活动

跨文本对比:如将《池子与河流》与《克雷洛夫寓言·杰米扬的汤》对比,分析“过度忙碌”与“不懂节制”的异同;比较《伊索寓言·狼和小羊》与《中国古代寓言·东郭先生》中“弱者困境”的不同解决方式。

文本内部对比:如分析《鹿角和鹿腿》中鹿前后态度变化的关键词(如“精美别致→难看”→“救命恩人”),探讨情感态度对认知的影响。

2.开展思辨性讨论活动

举行辩论赛:要求学生用文本细节支撑观点,做到有理有据。

组织圆桌会议:如假设你是《池子与河流》中的池子,你会如何反驳河流的观点?请结合寓言诗中的隐喻(如“水要流动才能保持鲜活”)展开论述。


3.开展批判性创作活动,如改写寓言结局;创作寓言漫画。

(三)资源整合:搭建思辨性认知支架

1.整合跨学科资源,可以结合其他学科,进行资源整合。如结合艺术学科,鉴赏《拉·封丹寓言》插图,讨论画面构图如何突出寓言的讽刺性(如《乌鸦与狐狸》中乌鸦仰头的姿态暗示虚荣心)。

2.链接生活化资源,可以通过校园观察、结合社会热点进行教学。

(四)评价机制:构建思辨性评估体系

1.设计表现性评价,如设计辩论评分表

评价维度

评分标准(1-3分)

论点清晰度

是否基于文本细节

论据充分性

是否联系生活实例

逻辑严密性

是否回应对方反驳

表达感染力

是否引发听众共鸣

2.过程性追踪,建立思辨成长档案袋,收录学生思维成长材料,可以记录学生的

初始观点记录、观点修正情况以及思维导图草稿。

3.动态反馈机制,即时反馈与延迟反馈相结合。如在辩论中使用“思辨温度计”贴纸(红色代表“观点片面”,绿色代表“逻辑严谨”),实时标注学生发言质量。在单元学习结束后,发放“思辨能力诊断书”,包含自我评价(我在哪些思辨环节进步最大?)、同伴评价(他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思辨表现是什么?)、教师建议。

总之,寓言单元教学提升思辨思维的关键在于:将寓意解读转化为论证过程(如“铁罐消失是否必然”);用对比思维打破认知定式(如“谦虚≠软弱”);用真实问题激活批判性思考(如“现代社会需要哪种寓言人物”)。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带着怀疑读寓言,带着理性看世界。

教师在教学中需具备单元整体设计能力,重点把握“思辨点”(如矛盾冲突点、价值选择点)和“迁移点”(生活关联点、文化关联点),避免陷入“为任务而任务”的形式化误区。

三、寓言故事单元教学中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一般教学模式

基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核心要求,结合寓言文体的独特性,可构建以下教学模式,具体框架如下:

(一)目标体系

知识维度:掌握寓言文体特征(叙事结构、讽喻手法、双关语言)

能力维度:发展思辨性阅读(质疑、推理、评价)、批判性表达(辩论、写作、创作)

素养维度:培养辩证思维、文化理解、价值观重构能力

(二)实施流程

阶段

核心任务

典型活动示例

感知启蒙

初读寓言,建立文体认知

1. 绘制寓言“故事地图”(起因-发展-高潮-结局)
2. 编制“寓意关键词卡片”(如“骄傲”“虚荣”“团结”)

思辨深化

对比分析,挖掘文本矛盾

1. 文本互文对比(如《陶罐铁罐》与《北风与太阳》)
2. 关键词思辨(如“池子安闲≠懒惰”)

迁移应用

联系生活,解决现实问题

1. 开展“校园寓言现象调查”(如“拖延症患者”)
2. 设计“寓言版班规”(用寓言角色制定规则)

创造重构

改编创新,内化思辨成果

1. 创作“反套路寓言”(颠覆传统寓意)
2. 拍摄“寓言微电影”(加入现代元素)

(三)操作策略

1.情境创设

真实问题驱动:以“如何用寓言解决班级矛盾”为任务,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寻找智慧(如《鹿角和鹿腿》中的“换位思考”)。

虚拟情境代入:设计“寓言法庭”活动,学生扮演法官、律师,辩论寓言人物的对错(如“农夫该不该救冻僵的蛇”)。

2.任务驱动

阶梯式任务链:

基础层:复述故事,提取寓意(如《守株待兔》的“侥幸心理”)

进阶层:改写结局,重构寓意(如“农夫再次等待,发现野兔是为保护庄稼而死”)

高阶层:创作寓言,传递新思(如“手机依赖症的寓言警示”)。

3.活动设计

思辨工具包:

1)设计观点矩阵图:横轴“人物行为”,纵轴“结果影响”,分析《池子与河流》的不同选择。

2)开展辩论沙盘:分组抽取“寓言角色卡”,模拟立场辩论(如“骄傲的铁罐是否值得同情”)。

跨媒介表达:绘制“寓言思维导图”(如《鹿角和鹿腿》的“优势转化”逻辑链)创作“寓言漫画分镜脚本”(突出矛盾冲突与寓意升华)。

4.评价反馈

动态评价量表:

评价维度

低阶表现

高阶表现

寓意理解

复述表面道理

解读隐含矛盾

批判性思维

接受单一结论

提出多元视角

创造性表达

模仿原文续写

重构逻辑创作

该模式既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要求,又契合寓言文体的独特育人价值,可为小学语文寓言故事单元整体教学提供可操作的实践框架。

一、寓言故事单元教学与单篇寓言故事教学区别

1.目标定位不同:从知识点训练到核心素养培育

2.内容整合不同:从孤立文本到系统建构

3.思维发展不同:从浅层理解到深度思辨

4.资源利用不同:从封闭课堂到开放学习

5.评价方式不同:从单一检测到多元反馈

二、寓言故事单元教学中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目标设计:植入思辨性学习目标

1.分层设定思辨目标

2.设计思辨性学习支架

(二)活动设计:嵌入思辨性实践任务

1.开展对比辨析活动

2.开展思辨性讨论活动

3.开展批判性创作活动,如改写寓言结局;创作寓言漫画。

(三)资源整合:搭建思辨性认知支架

1.整合跨学科资源,可以结合其他学科,进行资源整合。

2.链接生活化资源,可以通过校园观察、结合社会热点进行教学。

(四)评价机制:构建思辨性评估体系

1.设计表现性评价,如设计辩论评分表

评价维度

评分标准(1-3分)

论点清晰度

是否基于文本细节

论据充分性

是否联系生活实例

逻辑严密性

是否回应对方反驳

表达感染力

是否引发听众共鸣

2.过程性追踪,建立思辨成长档案袋。

3.动态反馈机制

三、寓言故事单元教学中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一般教学模式

1. 设置三维目标体系

2.实施流程感知启蒙——思辨深化——迁移应用——创造重构

3.操作策略情境创设真实问题驱动为主,代入虚拟情境;设置阶梯式任务链进行驱动

3.活动设计:设计思辨工具包,如设计观点矩阵图;开展辩论沙盘。:绘制“寓言思维导图”创作“寓言漫画分镜脚本”进行跨媒介表达。

4.评价反馈

物化成果

理论学习卡











通讯:

2025年5月20日,课题主持人余颖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理论学习与研讨活动,旨在探索寓言故事单元教学中提升学生思辨思维的有效策略与一般教学模式。

活动伊始,余颖老师带领成员学习《落实“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提升学生语文思维——以小学三年级下册“寓言故事”单元教学为例》一文。课题组成员们从中了解到,寓言故事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单元学习主题来统领各项学习任务,以情境打通语文和生活之间的壁垒,从而推进学习任务群的有效落实,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接着,成员们探讨了寓言故事单元教学与单篇寓言故事教学区别,发现寓言故事单元教学与单篇教学的不同点主要有:目标定位不同、内容整合方式不同、思维发展程度不同、资源利用形式不同、评价方式不同。基于此,成员们集中探讨了寓言故事单元教学中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有效策略,得出以下几点策略:植入思辨性学习目标;嵌入思辨性实践任务;搭建思辨性认知支架进行资源整合;构建思辨性评估体系。

关于寓言故事单元教学中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一般教学模式,成员们通过讨论得出如下图结论。

此次活动为课题组成员提供了交流与学习的平台,明晰了寓言故事单元教学与单篇寓言故事教学的区别,推动了寓言故事单元教学策略的探索,为促进学生的思维成长积累了经验,也为后续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Copyright©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港区一小模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