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设计与实施研究》研讨活动记录

作者: 时间:2025-04-25 点击数:

课题研究记录表

课题题目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设计与实施研究

课题类别

苏州规划重点课题

立项编号

2023/LX/01/006/03

出席对象

课题组成员

地点

底楼会议室

时间

2025422

研究主题


通过研讨,探究在寓言故事教学中提升学生思辨思维的有效教学策略。

所要解决问题

1. 对在寓言故事教学中通过哪些教学策略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辨思维还不太清楚。

2. 归纳总结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视域寓言故事教学的一般教学模式。

研究方法

理论学习与沙龙







一、学习理论,明确研讨重点

课题主持人余颖老师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寓言为镜  启动思辨阅读——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构建与实践》。

从中了解到寓言故事教学中教师需要基于单元整体教学思维,整合运用情境、活动、任务与评价资源,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协同发展。

二、研讨寓言故事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思辨思维

在学习理论之后,组内成员一同研讨,探索在寓言故事教学中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思辨思维,提出以下具体策略与实施路径:

(一)以情境为支点,构建思辨场域

1. 生活化情境映射  

设计“寓言为镜”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将寓言故事与现实生活、社会现象建立联系。例如:学习《池子与河流》时,组织学生辩论“现代社会中‘躺平’与‘奋斗’的价值选择”;结合《鹿角与鹿腿》讨论“如何看待个人优势与劣势的转化”。  通过“班级论坛”“角色辩论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思辨中理解寓言的普适性哲理。

2. 历史文化浸润  

将寓言置于历史背景中解读。例如:教学《池子与河流》时,补充古埃及尼罗河文明、中国古代大禹治水等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河流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 对比中西方寓言中的“勤劳观”(如《池子与河流》与《伊索寓言·蚂蚁与蝉》)。

3. 跨学科视角拓展  

结合科学知识解释寓言现象:用地理学分析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呼应《池子与河流》中“奔流不息”的象征意义;通过生物学知识解读鹿角的功能(如吸引配偶、防御天敌),深化对“优势与代价”的理解。  

艺术化表达寓言内涵:鼓励学生以绘画呈现“河流奔腾”与“池子沉寂”的视觉对比;创作寓言主题的音乐(如用激昂旋律表现河流的进取精神)。

(二)以任务为驱动,激活高阶思维

1. 对比辨析任务  

角色立场对比:在《池子与河流》中,设计表格对比两者“生活方式”“价值观”“结局”的差异,引导学生思考“安逸与进取孰优孰劣”;拓展至其他寓言(如《乌龟与兔子》),分析“天赋与努力”的辩证关系。  

文本结构对比:对比中国寓言(如《守株待兔》)与《伊索寓言》的叙事差异(直接点明道理 与隐含哲理),培养跨文化思辨能力。

2. 实证推理任务  

科学验证法:提出假设“河流奔流是否必然带来进步”,要求学生结合地理变迁史实(如黄河改道)论证观点;用数学统计方法分析《揠苗助长》中“拔苗频率与禾苗死亡率”的因果关系。  

逻辑论证训练:采用“观点-论据-反驳”结构,组织学生撰写寓言哲理的议论文(如“‘小’的价值:从《蚊子和狮子》谈核心竞争力”)。

3. 反思迁移任务  

生活情境迁移:设计“寓言生活实验室”活动,要求学生用寓言原理解决真实问题(如用《亡羊补牢》的“及时纠错”原则制定学习计划)。  

价值观重构:针对《农夫与蛇》等争议性寓言,开展“道德两难讨论”(如“是否应放弃对恶人的同情”),培养批判性价值观。

(三)以评价为杠杆,撬动思维发展

1. 过程性评价  

思辨档案袋:记录学生在任务中的思维痕迹,如:辩论赛中的论点提炼记录;跨学科研究的小论文草稿;角色扮演的反思日志。  

课堂观察量表:重点关注学生是否出现“质疑权威”“多角度分析”“逻辑推理”等思辨行为。

2. 表现性评价  

星级评价表升级版:在原有“内容准确性、道理融入度”基础上,增加:思维深度(能否触及寓言的哲学层面,如《赫尔墨斯与雕像者》中的“价值认知”); 创新性(能否提出新颖的观点或解决方案,如重新诠释《狼来了》的“信任危机”)。  

项目式成果展示: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作“寓言新编”(如科幻版《龟兔赛跑》),从世界观设定、情节逻辑、寓意创新等维度评分。

3. 元认知评价  

思维导图反思:引导学生绘制“寓言哲理迁移图”,展示如何将《狐狸与葡萄》的“酸葡萄心理”迁移到“考试失利后的自我安慰”场景。  

成长档案对比:定期对比学生前后两次的思辨表现(如对同一寓言的不同解读),量化分析思维发展轨迹。

(四)典型案例:以《池子与河流》教学为例

1. 任务链设计  

任务1(基础层):对比诗歌中“河流”与“池子”的意象差异,完成对比表格;  

任务2(进阶层):结合工业革命史实,辩论“科技发展是否会让‘池子’失去存在价值”;  

任务3(迁移层):以“当代青年的‘河流’与‘池子’选择”为主题,撰写演讲稿并录制视频。

2. 评价实施  

过程性评价:记录学生在辩论中的逻辑漏洞修正次数;  

终结性评价:根据演讲视频评分(内容创新占40%,逻辑严谨占30%,情感感染占30%)。

总结:课题组认为,提升寓言教学中的思辨思维需打破传统“说教式”教学模式,通过情境沉浸、任务驱动、跨学科整合、评价赋能等策略,构建“思辨—表达—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闭环。未来可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与寓言教学的深度融合,开发更具针对性的思辨训练工具。

三、寓言故事教学中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一般教学模式

1. 情境创设:构建多维认知场域

生活情境:设计“寓言生活实验室”(如用《农夫与蛇》讨论校园霸凌中的善恶边界);  

虚拟情境:利用AR技术模拟寓言场景(如沉浸式体验《桃花源记》中的理想世界)。

2. 任务驱动:激活高阶思维活动

对比任务:制作“寓言哲理对照表”(如《狼和小羊》的强权逻辑 《蚂蚁搬家》的合作精神);  

实证任务:撰写“寓言科学札记”(如用地理学原理解释《精卫填海》的可行性)。

3. 活动支架:提供思辨工具包

逻辑工具:运用“三段论”“归谬法”等论证结构分析寓言推理;  

可视化工具:绘制“寓言思维导图”“价值观光谱图”等。

4. 跨学科整合:拓展思辨边界

历史维度:结合文明史解读寓言(如《大禹治水》与集体主义精神);  

艺术维度:创作寓言主题的戏剧、音乐或数字艺术作品。

5. 评价反馈: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过程性评价:记录学生的思辨行为(如辩论中的逻辑漏洞修正次数);  

表现性评价:通过项目成果(如寓言新编视频)评估综合能力;  

元认知评价:通过“思辨成长档案袋”追踪思维发展轨迹

该模式以“情境—任务—活动—评价”为闭环,通过对比辨析、实证迁移、反思重构三大核心策略,实现寓言教学从“故事复述”向“智慧生成”的转型,最终达成培养学生理性思维、批判性思考、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的目标。

一、寓言故事教学中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有效策略

1.以情境为支点,构建思辨场域

2.以任务为驱动,激活高阶思维

3.以评价为杠杆,撬动思维发展

二、寓言故事教学中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一般教学模式

1. 情境创设:构建多维认知场域

2. 任务驱动:激活高阶思维活动

3. 活动支架:提供思辨工具包

4. 跨学科整合:拓展思辨边界

5. 评价反馈: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物化成果

理论学习卡












通讯:

2025年4月22日,课题主持人余颖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理论学习与研讨活动,旨在探索寓言故事教学中提升学生思辨思维的有效路径。

活动伊始,余颖老师带领成员学习《寓言为镜  启动思辨阅读——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构建与实践》一文。成员们从中了解到,

寓言故事教学中教师需要基于单元整体教学思维,整合运用情境、活动、任务与评价资源,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协同发展。

在研讨环节,成员们围绕“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视域下,如何有效提升学生思辨思维展开讨论。课题组成员明确了以下教学策略:以情境为支点,构建思辨场域;以任务为驱动,激活高阶思维;以评价为杠杆,撬动思维发展。

关于寓言教学中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一般教学模式,成员们通过讨论得出如下图结论。

此次活动为课题组成员提供了交流与学习的平台,推动了寓言故事教学策略的探索,为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积累了经验,也为后续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Copyright©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港区一小模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