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理论,明确研讨重点 课题主持人余颖老师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寓言为镜 启动思辨阅读——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构建与实践》。 从中了解到寓言故事教学中教师需要基于单元整体教学思维,整合运用情境、活动、任务与评价资源,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协同发展。 二、研讨寓言故事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思辨思维 在学习理论之后,组内成员一同研讨,探索在寓言故事教学中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思辨思维,提出以下具体策略与实施路径: (一)以情境为支点,构建思辨场域 1. 生活化情境映射 设计“寓言为镜”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将寓言故事与现实生活、社会现象建立联系。例如:学习《池子与河流》时,组织学生辩论“现代社会中‘躺平’与‘奋斗’的价值选择”;结合《鹿角与鹿腿》讨论“如何看待个人优势与劣势的转化”。 通过“班级论坛”“角色辩论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思辨中理解寓言的普适性哲理。 2. 历史文化浸润 将寓言置于历史背景中解读。例如:教学《池子与河流》时,补充古埃及尼罗河文明、中国古代大禹治水等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河流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 对比中西方寓言中的“勤劳观”(如《池子与河流》与《伊索寓言·蚂蚁与蝉》)。 3. 跨学科视角拓展 结合科学知识解释寓言现象:用地理学分析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呼应《池子与河流》中“奔流不息”的象征意义;通过生物学知识解读鹿角的功能(如吸引配偶、防御天敌),深化对“优势与代价”的理解。 艺术化表达寓言内涵:鼓励学生以绘画呈现“河流奔腾”与“池子沉寂”的视觉对比;创作寓言主题的音乐(如用激昂旋律表现河流的进取精神)。 (二)以任务为驱动,激活高阶思维 1. 对比辨析任务 角色立场对比:在《池子与河流》中,设计表格对比两者“生活方式”“价值观”“结局”的差异,引导学生思考“安逸与进取孰优孰劣”;拓展至其他寓言(如《乌龟与兔子》),分析“天赋与努力”的辩证关系。 文本结构对比:对比中国寓言(如《守株待兔》)与《伊索寓言》的叙事差异(直接点明道理 与隐含哲理),培养跨文化思辨能力。 2. 实证推理任务 科学验证法:提出假设“河流奔流是否必然带来进步”,要求学生结合地理变迁史实(如黄河改道)论证观点;用数学统计方法分析《揠苗助长》中“拔苗频率与禾苗死亡率”的因果关系。 逻辑论证训练:采用“观点-论据-反驳”结构,组织学生撰写寓言哲理的议论文(如“‘小’的价值:从《蚊子和狮子》谈核心竞争力”)。 3. 反思迁移任务 生活情境迁移:设计“寓言生活实验室”活动,要求学生用寓言原理解决真实问题(如用《亡羊补牢》的“及时纠错”原则制定学习计划)。 价值观重构:针对《农夫与蛇》等争议性寓言,开展“道德两难讨论”(如“是否应放弃对恶人的同情”),培养批判性价值观。 (三)以评价为杠杆,撬动思维发展 1. 过程性评价 思辨档案袋:记录学生在任务中的思维痕迹,如:辩论赛中的论点提炼记录;跨学科研究的小论文草稿;角色扮演的反思日志。 课堂观察量表:重点关注学生是否出现“质疑权威”“多角度分析”“逻辑推理”等思辨行为。 2. 表现性评价 星级评价表升级版:在原有“内容准确性、道理融入度”基础上,增加:思维深度(能否触及寓言的哲学层面,如《赫尔墨斯与雕像者》中的“价值认知”); 创新性(能否提出新颖的观点或解决方案,如重新诠释《狼来了》的“信任危机”)。 项目式成果展示: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作“寓言新编”(如科幻版《龟兔赛跑》),从世界观设定、情节逻辑、寓意创新等维度评分。 3. 元认知评价 思维导图反思:引导学生绘制“寓言哲理迁移图”,展示如何将《狐狸与葡萄》的“酸葡萄心理”迁移到“考试失利后的自我安慰”场景。 成长档案对比:定期对比学生前后两次的思辨表现(如对同一寓言的不同解读),量化分析思维发展轨迹。 (四)典型案例:以《池子与河流》教学为例 1. 任务链设计 任务1(基础层):对比诗歌中“河流”与“池子”的意象差异,完成对比表格; 任务2(进阶层):结合工业革命史实,辩论“科技发展是否会让‘池子’失去存在价值”; 任务3(迁移层):以“当代青年的‘河流’与‘池子’选择”为主题,撰写演讲稿并录制视频。 2. 评价实施 过程性评价:记录学生在辩论中的逻辑漏洞修正次数; 终结性评价:根据演讲视频评分(内容创新占40%,逻辑严谨占30%,情感感染占30%)。 总结:课题组认为,提升寓言教学中的思辨思维需打破传统“说教式”教学模式,通过情境沉浸、任务驱动、跨学科整合、评价赋能等策略,构建“思辨—表达—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闭环。未来可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与寓言教学的深度融合,开发更具针对性的思辨训练工具。 三、寓言故事教学中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一般教学模式 1. 情境创设:构建多维认知场域 生活情境:设计“寓言生活实验室”(如用《农夫与蛇》讨论校园霸凌中的善恶边界); 虚拟情境:利用AR技术模拟寓言场景(如沉浸式体验《桃花源记》中的理想世界)。 2. 任务驱动:激活高阶思维活动 对比任务:制作“寓言哲理对照表”(如《狼和小羊》的强权逻辑 与《蚂蚁搬家》的合作精神); 实证任务:撰写“寓言科学札记”(如用地理学原理解释《精卫填海》的可行性)。 3. 活动支架:提供思辨工具包 逻辑工具:运用“三段论”“归谬法”等论证结构分析寓言推理; 可视化工具:绘制“寓言思维导图”“价值观光谱图”等。 4. 跨学科整合:拓展思辨边界 历史维度:结合文明史解读寓言(如《大禹治水》与集体主义精神); 艺术维度:创作寓言主题的戏剧、音乐或数字艺术作品。 5. 评价反馈: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过程性评价:记录学生的思辨行为(如辩论中的逻辑漏洞修正次数); 表现性评价:通过项目成果(如寓言新编视频)评估综合能力; 元认知评价:通过“思辨成长档案袋”追踪思维发展轨迹。 该模式以“情境—任务—活动—评价”为闭环,通过对比辨析、实证迁移、反思重构三大核心策略,实现寓言教学从“故事复述”向“智慧生成”的转型,最终达成培养学生理性思维、批判性思考、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