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设计与实施研究》研讨活动记录

作者: 时间:2025-09-25 点击数:

课题研究记录表

课题题目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设计与实施研究

课题类别

苏州规划重点课题

立项编号

2023/LX/01/006/03

出席对象

课题组成员

地点

底楼会议室

时间

2025923

研究主题


探究在散文教学中提升学生思辨思维的有效教学策略

所要解决问题

1. 对在散文教学中通过哪些教学策略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辨思维还不太清楚。

2. 归纳总结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视域下散文教学的一般教学模式。

研究方法

理论学习与沙龙







一、学习理论,明确研讨重点

课题主持人余颖老师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父亲、树林和鸟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探微》。

从中了解到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应当是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重要环节。教师作为点燃思维花火的火种,应当立足文本、联系现实创设问题情境,通过牵引、合作、讨论、探究等形式,培养学生在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批判性思考并乐于表达的意识与能力。

二、研讨散文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思辨思维

在学习理论之后,组内成员一同研讨,探索在散文教学中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思辨思维,提出以下具体策略与实施路径:

(一)构建问题情境,激发思辨起点

策略1:设计“张力性问题”

教师应刻意捕捉文本中的矛盾点、留白处或情感冲突,设计开放性强、无标准答案的问题,引导学生跳出单一理解,进行多维分析与推断。例如,在《父亲、树林和鸟》中,提出“儿子‘我’是否有存在的必要?”这一问题,直接挑战学生对叙事功能、人物关系与主题表达的传统认知。实施时,需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记录初步观点,再开展小组讨论,最后集体分享,使思维过程显性化。教师在此过程中应避免过早评判对错,而是鼓励学生从文本中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培养有理有据的论述习惯。

策略2:提供结构化思维工具

思辨需要脚手架。教师应结合单元学习要素,提供图表、分类表格、思维导图等工具,帮助学生梳理信息、发现规律。例如,借助本单元“交流平台”推荐的摘抄方法,引导学生不仅摘录优美语句,还要按“描写角度”“修辞特点”“情感表达”等维度分类整理,并简要写下批注理由。

通过这样的结构化操作,学生能从感性的语言积累上升到理性的语言分析,初步训练比较、归纳与分类的思维能力。

(二)拓展文本互读,深化思维层次

策略3:引入互文性阅读材料

为打破单篇文本的局限,教师需精选与主文本主题相关、观点形成互补或对立的辅助文本,构建文本群,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辨场域。例如,在辩论“父亲是否曾是猎人”时,引入《天鹅的故事》中老猎人斯杰潘因感动而放下猎枪的情节,以及牛汉诗论中关于“人与自然本性相通”的论述。实施时,应设计对比分析表,引导学生提取不同文本中的关键信息,分析人物行为背后的动机差异,从而理解“爱”的不同表现形式与层次,使学生的论证不再局限于课文本身,而是建立在更丰富的认知材料之上。

策略4:调动作者背景与创作语境

知人论世是深度解读文本的重要方法。教师应适度引入作者的生平经历、创作主张与时代背景等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深层意图。例如,提供牛汉先生作为“七月派诗人”在特殊年代的经历,以及其诗作中一贯的对生命强韧与自然之美的歌颂,引导学生思考《父亲、树林和鸟》中父亲形象所寄托的生态伦理观与生命哲学。这能帮助学生将文本解读从故事层面提升至文化与社会层面,进行更深度的思辨。

(三)组织协作与辩论,提升论证能力

策略5:开展小组讨论与辩论

围绕核心分歧点设计正式的辩论活动,是训练学生论证能力的有效方式。以“父亲曾经是个猎人”为辩题,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实施路径包括:第一,小组内部分工合作,从课文和补充材料中寻找证据,梳理论证逻辑;第二,开展课堂辩论,要求双方陈述观点时必须遵循“观点+依据”的格式,并能够回应对方的质疑;第三,教师作为主持人,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关注论证的逻辑漏洞或证据的可靠性,如“儿子不知道父亲的过去能否作为否定证据?”从而将辩论焦点引向对论证方法本身的反思。

策略6:推动角色扮演与叙事改写

通过转换叙事视角来重写故事,能极大地训练学生的共情能力与创新思维。例如,让学生剔除课文中“我”的视角,完全以父亲的口吻重述故事。学生需要深入揣摩父亲的内心活动,用自己的语言填补原文的留白。

从课堂实践看,学生改编的文本虽细节处理尚显稚嫩,但成功抓住了父亲“懂鸟”、“爱鸟”的核心形象。这一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更让他们亲身体验了叙事视角对故事内容与情感表达的强大影响力,是极佳的创造性思辨训练。

(四)注重表达输出,外化思维过程

策略7:设计层次化写作任务

写作是思辨思维的最终外化与升华。教师应设计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写作任务链:第一,模仿性写作,如仿照课文中的形容词连用句式进行描写,聚焦语言形式的迁移;第二,观点性写作,围绕一个现象或问题清晰陈述自己的观点并展开论证,如学生对“图书馆喧哗”现象提出批评与建议,训练“发现问题-阐明观点-提供论据”的思维路径;第三,创意性写作,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进行诗意表达或故事创编,如学生写下对自然现象的充满童趣的设问与解答,保护并激发其原始的思维活力。

策略8:建立思辨表现评价机制

思辨教学的评价应重过程、轻结论,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可构建一个多维度的评价框架:信息提取(能否准确抓住文本关键信息)、角度多元(能否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论证质量(观点是否有理有据,逻辑是否自洽)、表达清晰(能否有条理地表达思考过程)。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不仅关注“我想了什么”,更反思“我是怎么想的”,逐步培养其元认知能力。

通过上述具体策略的持续实践,散文教学将真正成为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沃土。

(五)系统化实施路径总结

阶段

教师行为

学生活动

思辨能力聚焦

文本感知

提供语言范式与思维工具

分类、仿写、比较

观察、分析、比较

深度探究

引入互文资料、设计辩论

分组讨论、证据提取、辩论

推理、论证、批判

表达迁移

设计写作情境、点评思维过程

写作、分享、修订

整合、创造、反思

评价反馈

关注思维路径、提供过程性评价

自评、互评、反思

元认知调节

三、散文教学中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一般教学模式

基于理论学习及课题组研讨成果,现总结出散文教学中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一般教学模式。

(一)启思阶段:文本感知与问题激发

目标: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发现语言形式与内容意义的关联,初步形成问题意识。

1.教师活动:

提供结构化工具:设计分类表格、思维导图等工具,引导学生从语言形式(如修辞、句式)、内容主题、情感表达等维度梳理文本。例如,使用单元“交流平台”推荐的摘抄方法,要求学生不仅摘录句子,还需分类并注明理由。

设计张力性问题:从文本的矛盾处、留白处切入,提出开放性问题(如“某人物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激发认知冲突。

2.学生活动:

进行精细化阅读,完成分类摘抄、语句仿写等任务,从语言积累走向语言分析。

独立思考并记录对核心问题的初步看法。

3.思辨能力聚焦:观察、比较、分类、初步推断。

(二)探思阶段:深度探究与多维互动

目标:拓展认知维度,引导多角度分析,训练论证与批判思维。

1.教师活动:

引入互文材料:精选与主文本主题相关、观点互补或对立的辅助文本(如《天鹅的故事》、作者创作谈),构建文本群,拓宽思辨场域。

组织协作辩论:围绕核心分歧点(如“父亲是否曾是猎人”)设计小组讨论或正式辩论流程,强调“观点+论据”的表达模式。

2.学生活动:

对比阅读多文本,提取证据,分析差异,完善自身论证。

参与小组讨论或辩论,学习倾听、回应与修正自己的观点。

3.思辨能力聚焦:分析、推理、论证、批判性思考。

(三)达思阶段:表达迁移与成果外化

目标:将内在思维通过书面或口头形式清晰、有条理地外化表达。

1.教师活动:

设计层次化写作任务:搭建从模仿到创造的表达阶梯。包括:模仿写(仿写重点句式)、观点写(对现象提出看法并论证)、创意写(转换叙事视角、创编故事)。

创设分享情境: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互评,鼓励基于证据的交流。

2.学生活动:

完成不同层次的写作任务,梳理并清晰表达自己的思维路径。

分享作品,倾听反馈,反思自身思维的不足。

3.思辨能力聚焦:整合、创造、清晰表达。

(四)反思阶段:评价反馈与元认知提升

目标:引导学生关注思维过程本身,培养元认知能力,实现思维品质的持续提升。

1.教师活动:

建立过程性评价机制:设计多维评价量表,关注思维过程而非结论正确性。评价维度可包括:信息提取的准确性、分析角度的多元性、论证的逻辑性、表达的清晰性。

组织多元评价:融合教师点评、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引导学生反思“我是怎么想的”。

2.学生活动:

使用评价量表进行自评与互评。

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总结优点与改进方向。

3.思辨能力聚焦:反思、元认知调节。

(四)模式总结与实施要点

教学阶段

核心任务

教师角色

学生核心活动

思辨能力培养重点

启思

感知文本,发现问题

设计者、提供支架者

精读、分类、仿写、提问

观察、比较、分类、推断

探思

多维探究,论证观点

资源提供者、辩论组织者

对比阅读、讨论、辩论、论证

分析、推理、论证、批判

达思

表达输出,外化思维

任务设计者、交流平台搭建者

写作、分享、修订

整合、创造、清晰表达

反思

评价过程,提升元认知

评价引导者、反思促进者

自评、互评、反思

元认知调节

实施要点:

整体性:四阶段可循环往复,而非线性进行。例如,在“达思”阶段的写作中可能发现新的问题,可返回“探思”阶段进行再探究。

灵活性:不同体裁、学情的散文教学可侧重不同阶段。写景散文可侧重“启思”阶段的语言品味,哲理散文可侧重“探思”阶段的深度辨析。

载体性:散文是思维的载体,教学终极目标是透过语言训练思维,实现“文”“思”共育。

此模式为在散文教学中系统落实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提供了清晰、可操作的教学路径。

一、散文教学中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有效策略

1.构建问题情境,激发思辨起点

2.拓展文本互读,深化思维层次

3.组织协作与辩论,提升论证能力

4.注重表达输出,外化思维过程

二、散文教学中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一般教学模式

1.启思阶段:文本感知与问题激发

2.探思阶段:深度探究与多维互动

3.达思阶段:表达迁移与成果外化

4.反思阶段:评价反馈与元认知提升

物化成果

理论学习卡





通讯:


2025年9月23日,课题主持人余颖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理论学习与研讨活动,旨在探索散文教学中提升学生思辨思维的有效策略与一般教学模式。

活动伊始,余颖老师带领成员学习文献父亲、树林和鸟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探微。课题组成员们从中了解到,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应当是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重要环节。教师作为点燃思维花火的火种,应当立足文本、联系现实创设问题情境,通过牵引、合作、讨论、探究等形式,培养学生在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批判性思考并乐于表达的意识与能力。

接着,成员们探讨了散文教学中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有效策略,得出以下几点策略:构建问题情境,激发思辨起点;拓展文本互读,深化思维层次;组织协作与辩论,提升论证能力;注重表达输出,外化思维过程。

关于散文教学中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一般教学模式,成员们通过讨论得出如下图结论。





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扎实的理论学习,更是一次凝聚共识、激发创新的研讨盛会。这为课题组成员提供了交流与学习的平台,明晰了散文教学提升学生思辨思维的策略探索,为促进学生的思维成长积累了经验,也为下一阶段的课堂实践提供了清晰、可操作的行动指南。



Copyright©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港区一小模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