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理论,明确研讨重点 课题主持人余颖老师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基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科普文阅读教学实践探究——以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 从中了解到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小学语文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深入探究科普文选入教材的意图,巧妙解读科普文内容,立足单元整体教学理念,结合学习任务群的宗旨理念,设计具有连贯性、整体性、情境性和有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研讨科普文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思辨思维 在学习理论之后,组内成员一同研讨,探索在科普文教学中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思辨思维,提出以下具体策略与实施路径: (一)构建“问题链”驱动深度思考 1.以四年级《飞向蓝天的恐龙》为例,我们可以设计如下阶梯型问题链: 基础性问题:课文介绍了恐龙演变成鸟类的哪些证据?(引导学生提取文中化石记录、骨骼特征等关键信息) 分析性问题:科学家是如何通过这些证据得出鸟类起源于恐龙的结论的?(训练学生理解“假说-证据-验证”的科学思维过程) 评价性问题:如果未来发现新的化石证据,可能会怎样改变这个理论?(激发学生批判性思考科学理论的相对性) 2.在《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教学中,可建立“问题银行”: 事实类:纳米技术在哪些领域有应用?(学生通过制作表格整理信息) 推理类:为什么说“纳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引导学生查阅资料理解科学概念) 价值类:纳米机器人治病可能带来哪些伦理问题?(组织小组辩论) (二)创设真实性学习场景(以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为例) 1. 任务情境开发:“小小造纸工程师”项目 在教学《纸的发明》一课时,可以设计为期两周的“传统造纸工艺传承人”情境任务。学生分组成立“造纸工作室”,需要完成以下真实任务: 工艺复原:根据课文中“用麻绳、树皮等原料捣碎成浆”的记载,在科学教师指导下尝试制作简易纸浆(使用卫生纸、纱网等安全材料)。 创新设计:在理解传统造纸原理基础上,设计"未来环保纸"方案(如可食用纸、电子纸等),并制作样品模型 文化推广:为校园文化节准备“纸文化”展台,包括:用自造纸制作古诗书签、编排《蔡伦造纸》情景剧、设计“纸的进化史”互动展板 2. 跨学科融合实践 将课文学习延伸:艺术维度上创作"纸艺中国"系列作品(剪纸、纸雕、衍纸画); 数学维度上统计家庭用纸量并制作环保倡议图表。 3. 社会参与延伸 社区行动:组织“节约用纸”宣传活动;在校园设置“纸箱回收站”,学生担任管理员。 家庭实践: “纸的二次生命”挑战:用废纸制作实用物品(如收纳盒、笔记本);拍摄“我家用纸日记”vlog,记录一周用纸情况。 4.实施要点说明: (1)情境真实性保障:使用“工程师工作证”“项目任务书”等道具增强代入感 (2)语文要素落实: 在实践过程中穿插文本研读: 重点分析"剪碎→浸水→捣烂→捞浆→晒干"等工序的说明方法;仿写“先……再……然后……”的流程说明文。所有活动成果最终都以语文形式呈现(实验报告、解说稿、倡议书等) 这种情境化教学设计,使学生在真实任务中既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又培养解决问题能力。通过角色扮演、实践操作、社会参与等多维活动,将"纸的文化"这个抽象概念转化为可体验、可创造、可传播的具体学习经历,有效提升思辨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三)搭建思维可视化体系 在六年级《宇宙生命之谜》教学中,可以搭建如下可视化思维工具: 1.工具应用: 用双气泡图对比地球与火星的环境特征、制作时间轴梳理人类探索外星生命的历程、设计分析表评估外星生命存在的可能性。 在六年级科学课程《宇宙生命之谜》这一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精心设计并搭建以下多种可视化思维工具来辅助教学:首先,在工具应用方面,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双气泡图这种直观的对比工具,通过绘制两个相互交叠的气泡图,详细对比地球与火星这两颗行星在环境特征上的异同点,比如大气成分、温度变化、地质构造等关键要素;其次,可以组织学生制作时间轴这一线性思维工具,按照时间顺序系统梳理从古代人类对宇宙的想象,到现代航天科技发展下人类探索外星生命的重要里程碑事件;此外,还可以指导学生设计科学分析表这一评估工具,通过建立多维度的评估标准,如行星适居性、生命存在必要条件等指标,来科学评估外星生命存在的可能性大小。这些可视化工具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还能培养他们的系统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2.思维外显: 记录“有声思维”:让学生口述“我是如何判断其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的”;制作思维档案袋:收集各阶段制作的思维导图、论证提纲等。 “有声思维”记录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口头表达的方式,详细阐述“我是如何判断其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的”这一科学探究过程,要求他们完整描述自己的思考路径、推理逻辑和判断依据。同时建立“思维档案袋”系统,全面收集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制作的思维导图、论证提纲、研究笔记等过程性资料,通过这些可视化材料真实反映学生思维发展的轨迹。 3.元认知训练: 可以组织学生填写“探索日志”:记录每天的新发现和未解疑问;开展“科学侦探”分享会:交流最有效的论证方法。 设计“探索日志”记录表:要求学生每日详细记录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新发现、遇到的困惑以及尚未解决的疑问,培养持续反思的习惯。定期组织“科学侦探”主题分享会:创造交流平台,让学生们相互分享在论证过程中最有效的思维方法、最具说服力的证据链条以及最实用的推理技巧,通过同伴互学提升元认知能力。 (四)实施路径(以《蝙蝠与雷达》为例) 1.基础学习(1周): 观看蝙蝠回声定位动画(手机投屏);用纸杯+棉线制作“土电话”体验回声;画一画雷达工作原理简图。 2.实践活动(2周): 分组任务(3人一组):观察燕子、蜻蜓等常见动物;讨论它们的特殊本领;用废纸盒设计小发明(如“蜻蜓翅膀雨伞”)。 3.成果展示(1天): 举办“我们的发明”小展览 每组1分钟讲解设计 全班投票选3个“最实用发明” 4.评价方式: 完成度:能否说清发明原理 参与度:每个组员都要发言 实用度:发明能否解决实际问题 (总耗时3周,无需特殊器材,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动手和表达) 这些具体案例表明,通过将理论策略与课文内容深度结合,设计系统化的实践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在科普文阅读中的思辨能力。每个实施环节都紧扣语文要素,同时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三、科普文教学中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一般教学模式 1. 目标确定:聚焦思辨能力培养 核心目标: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分析、推理、质疑、论证);提升科学阅读能力(信息提取、逻辑梳理、问题解决);促进批判性表达(有依据、有条理、有逻辑地表达观点)。 具体目标分层:
思维层级 |
目标示例 |
对应教学策略 |
基础层(信息提取) |
能提取科普文关键信息(如《琥珀》中的科学推测依据) |
圈画关键词、填写信息表 |
分析层(逻辑推理) |
能分析科学假说的论证过程(如《飞向蓝天的恐龙》中的演化证据链) |
绘制因果关系图、对比不同观点 |
评价层(批判思考) |
能评估科学结论的合理性(如《纳米技术》的利弊分析) |
辩论会、分析表 |
2. 情境创设:真实任务驱动思辨 (1)设计原则:真实性(贴近生活,如科技馆讲解、科学小记者采访);挑战性(需高阶思维,如“如何说服他人相信你的科学推测”);持续性(贯穿单元,如“班级科普专栏”投稿)。 (2)典型情境示例: “小小科学家”任务: 情境:科技馆招募“科普讲解员”,需准确、生动地介绍科学现象。 任务链: 阅读探究(提取关键信息)→ 思维整理(用工具梳理逻辑)→ 表达训练(模拟讲解)→ 反思优化(同伴互评改进) 3. 可视化思维工具设计:让思维“看得见” 工具分类与使用:
思维目标 |
适用工具 |
应用示例 |
信息提取 |
表格、关键词圈画 |
《纳米技术》应用领域分类表 |
逻辑分析 |
流程图、时间轴 |
《千年梦圆》航天大事记时间轴 |
因果推理 |
鱼骨图、证据链 |
《琥珀》形成过程推理图 |
批判评价 |
T型图(利弊分析)、辩论框架 |
“人工智能利与弊”对比表 |
4. 评价反馈:多维监测思维发展 (1)过程性评价(关注思维过程): “问题银行”:记录学生提出的有价值问题(如“为什么树脂能保存昆虫?”);思维过程观察表:记录推理、质疑、修正等行为. (2)成果性评价(关注表达质量): 科普讲解评分表:
评价维度 |
评分标准(1-3分) |
科学性 |
信息准确,依据可靠 |
逻辑性 |
条理清晰,因果明确 |
批判性 |
能提出合理质疑或反思 |
表达力 |
语言流畅,生动易懂 |
(3)发展性评价(长期追踪): 建立“思辨能力成长档案”,对比不同阶段表现(如从“简单复述”到“独立论证”) 总结:四步闭环教学 目标导向:明确思辨能力培养重点(分析、推理、评价)。 情境激活:创设真实任务(如科普讲解、科学辩论),激发探究动机。 工具支撑:提供结构化思维工具(表格、流程图、论证链),让思维外显 评价反馈:通过多元评价(过程+成果)促进反思与优化。 该模式具有以下突出特征:思维可视化:通过工具外显思维过程;训练结构化:形成“输入-加工-输出”完整闭环;发展持续性:建立跨学段能力进阶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