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设计与实施研究》研讨活动记录

作者: 时间:2025-06-20 点击数:

课题研究记录表

课题题目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设计与实施研究

课题类别

苏州规划重点课题

立项编号

2023/LX/01/006/03

出席对象

课题组成员

地点

底楼会议室

时间

2025617

研究主题


探究在科普文教学中提升学生思辨思维的有效教学策略

所要解决问题

1. 对在科普文教学中通过哪些教学策略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辨思维还不太清楚。

2. 归纳总结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视域下科普文教学的一般教学模式。

研究方法

理论学习与沙龙







一、学习理论,明确研讨重点

课题主持人余颖老师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基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科普文阅读教学实践探究——以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

从中了解到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小学语文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深入探究科普文选入教材的意图,巧妙解读科普文内容,立足单元整体教学理念,结合学习任务群的宗旨理念,设计具有连贯性、整体性、情境性和有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研讨科普文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思辨思维

在学习理论之后,组内成员一同研讨,探索在科普文教学中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思辨思维,提出以下具体策略与实施路径:

(一)构建“问题链”驱动深度思考

1.以四年级《飞向蓝天的恐龙》为例,我们可以设计如下阶梯型问题链:

基础性问题:课文介绍了恐龙演变成鸟类的哪些证据?(引导学生提取文中化石记录、骨骼特征等关键信息)

分析性问题:科学家是如何通过这些证据得出鸟类起源于恐龙的结论的?(训练学生理解“假说-证据-验证”的科学思维过程)

评价性问题:如果未来发现新的化石证据,可能会怎样改变这个理论?(激发学生批判性思考科学理论的相对性)

2.在《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教学中,可建立“问题银行”:

事实类:纳米技术在哪些领域有应用?(学生通过制作表格整理信息)

推理类:为什么说“纳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引导学生查阅资料理解科学概念)

价值类:纳米机器人治病可能带来哪些伦理问题?(组织小组辩论)

(二)创设真实性学习场景(以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为例)

1. 任务情境开发:“小小造纸工程师”项目

在教学《纸的发明》一课时,可以设计为期两周的“传统造纸工艺传承人”情境任务。学生分组成立“造纸工作室”,需要完成以下真实任务:

工艺复原:根据课文中“用麻绳、树皮等原料捣碎成浆”的记载,在科学教师指导下尝试制作简易纸浆(使用卫生纸、纱网等安全材料)。

创新设计:在理解传统造纸原理基础上,设计"未来环保纸"方案(如可食用纸、电子纸等),并制作样品模型

文化推广:为校园文化节准备“纸文化”展台,包括:用自造纸制作古诗书签、编排《蔡伦造纸》情景剧、设计“纸的进化史”互动展板

2. 跨学科融合实践

将课文学习延伸:艺术维度上创作"纸艺中国"系列作品(剪纸、纸雕、衍纸画);

数学维度上统计家庭用纸量并制作环保倡议图表。

3. 社会参与延伸

社区行动:组织“节约用纸”宣传活动;在校园设置“纸箱回收站”,学生担任管理员。

家庭实践:

“纸的二次生命”挑战:用废纸制作实用物品(如收纳盒、笔记本);拍摄“我家用纸日记”vlog,记录一周用纸情况。

4.实施要点说明:

1)情境真实性保障:使用“工程师工作证”“项目任务书”等道具增强代入感

2)语文要素落实:

在实践过程中穿插文本研读:

重点分析"剪碎→浸水→捣烂→捞浆→晒干"等工序的说明方法;仿写“先……再……然后……”的流程说明文。所有活动成果最终都以语文形式呈现(实验报告、解说稿、倡议书等)

这种情境化教学设计,使学生在真实任务中既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又培养解决问题能力。通过角色扮演、实践操作、社会参与等多维活动,将"纸的文化"这个抽象概念转化为可体验、可创造、可传播的具体学习经历,有效提升思辨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三)搭建思维可视化体系

在六年级《宇宙生命之谜》教学中,可以搭建如下可视化思维工具:

1.工具应用:

用双气泡图对比地球与火星的环境特征、制作时间轴梳理人类探索外星生命的历程、设计分析表评估外星生命存在的可能性。

在六年级科学课程《宇宙生命之谜》这一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精心设计并搭建以下多种可视化思维工具来辅助教学:首先,在工具应用方面,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双气泡图这种直观的对比工具,通过绘制两个相互交叠的气泡图,详细对比地球与火星这两颗行星在环境特征上的异同点,比如大气成分、温度变化、地质构造等关键要素;其次,可以组织学生制作时间轴这一线性思维工具,按照时间顺序系统梳理从古代人类对宇宙的想象,到现代航天科技发展下人类探索外星生命的重要里程碑事件;此外,还可以指导学生设计科学分析表这一评估工具,通过建立多维度的评估标准,如行星适居性、生命存在必要条件等指标,来科学评估外星生命存在的可能性大小。这些可视化工具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还能培养他们的系统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2.思维外显:

记录“有声思维”:让学生口述“我是如何判断其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的”;制作思维档案袋:收集各阶段制作的思维导图、论证提纲等。

“有声思维”记录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口头表达的方式,详细阐述“我是如何判断其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的”这一科学探究过程,要求他们完整描述自己的思考路径、推理逻辑和判断依据。同时建立“思维档案袋”系统,全面收集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制作的思维导图、论证提纲、研究笔记等过程性资料,通过这些可视化材料真实反映学生思维发展的轨迹。

3.元认知训练:

可以组织学生填写“探索日志”:记录每天的新发现和未解疑问;开展“科学侦探”分享会:交流最有效的论证方法。

设计“探索日志”记录表:要求学生每日详细记录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新发现、遇到的困惑以及尚未解决的疑问,培养持续反思的习惯。定期组织“科学侦探”主题分享会:创造交流平台,让学生们相互分享在论证过程中最有效的思维方法、最具说服力的证据链条以及最实用的推理技巧,通过同伴互学提升元认知能力。

(四)实施路径(以《蝙蝠与雷达》为例)

1.基础学习(1周):

观看蝙蝠回声定位动画(手机投屏);用纸杯+棉线制作“土电话”体验回声;画一画雷达工作原理简图。

2.实践活动(2周):

分组任务(3人一组):观察燕子、蜻蜓等常见动物;讨论它们的特殊本领;用废纸盒设计小发明(如“蜻蜓翅膀雨伞”)。

3.成果展示(1天):

举办“我们的发明”小展览

每组1分钟讲解设计

全班投票选3个“最实用发明”

4.评价方式:

完成度:能否说清发明原理

参与度:每个组员都要发言

实用度:发明能否解决实际问题

(总耗时3周,无需特殊器材,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动手和表达)

这些具体案例表明,通过将理论策略与课文内容深度结合,设计系统化的实践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在科普文阅读中的思辨能力。每个实施环节都紧扣语文要素,同时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三、科普文教学中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一般教学模式

1. 目标确定:聚焦思辨能力培养

核心目标: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分析、推理、质疑、论证);提升科学阅读能力(信息提取、逻辑梳理、问题解决);促进批判性表达(有依据、有条理、有逻辑地表达观点)。

具体目标分层:

思维层级

目标示例

对应教学策略

基础层(信息提取)

能提取科普文关键信息(如《琥珀》中的科学推测依据)

圈画关键词、填写信息表

分析层(逻辑推理)

能分析科学假说的论证过程(如《飞向蓝天的恐龙》中的演化证据链)

绘制因果关系图、对比不同观点

评价层(批判思考)

能评估科学结论的合理性(如《纳米技术》的利弊分析)

辩论会、分析表

2. 情境创设:真实任务驱动思辨

1)设计原则:真实性(贴近生活,如科技馆讲解、科学小记者采访);挑战性(需高阶思维,如“如何说服他人相信你的科学推测”);持续性(贯穿单元,如“班级科普专栏”投稿)。

(2)典型情境示例:

“小小科学家”任务:

情境:科技馆招募“科普讲解员”,需准确、生动地介绍科学现象。

任务链:

阅读探究(提取关键信息)→ 思维整理(用工具梳理逻辑)→ 表达训练(模拟讲解)→ 反思优化(同伴互评改进)

3. 可视化思维工具设计:让思维“看得见”

工具分类与使用:

思维目标

适用工具

应用示例

信息提取

表格、关键词圈画

《纳米技术》应用领域分类表

逻辑分析

流程图、时间轴

《千年梦圆》航天大事记时间轴

因果推理

鱼骨图、证据链

《琥珀》形成过程推理图

批判评价

T型图(利弊分析)、辩论框架

“人工智能利与弊”对比表

4. 评价反馈:多维监测思维发展

(1)过程性评价(关注思维过程):

“问题银行”:记录学生提出的有价值问题(如“为什么树脂能保存昆虫?”);思维过程观察表:记录推理、质疑、修正等行为.

(2)成果性评价(关注表达质量):

科普讲解评分表:

评价维度

评分标准(1-3分)

科学性

信息准确,依据可靠

逻辑性

条理清晰,因果明确

批判性

能提出合理质疑或反思

表达力

语言流畅,生动易懂

3)发展性评价(长期追踪):

建立“思辨能力成长档案”,对比不同阶段表现(如从“简单复述”到“独立论证”)

总结:四步闭环教学

目标导向:明确思辨能力培养重点(分析、推理、评价)。

情境激活:创设真实任务(如科普讲解、科学辩论),激发探究动机。

工具支撑:提供结构化思维工具(表格、流程图、论证链),让思维外显

评价反馈:通过多元评价(过程+成果)促进反思与优化。

该模式具有以下突出特征:思维可视化:通过工具外显思维过程训练结构化:形成输入-加工-输出完整闭环发展持续性:建立跨学段能力进阶体系

一、寓言故事教学中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有效策略

1.构建一系列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问题链”,以此作为引导工具,激发学习者或思考者的深度思维活动,促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分析和总结,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与内化。

2.创设出贴近实际生活且具有真实性元素的学习场景,让学习者仿佛置身于真实情境之中,进而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有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搭建起能够将抽象思维以具体化、形象化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思维可视化体系,帮助学习者清晰地梳理自己的思维脉络,更好地理解复杂概念以及不同事物之间的关联。

二、科普文教学中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一般教学模式

1.目标导向:明确思辨能力培养重点。

2.情境激活:创设真实任务,激发探究动机。

3.工具支撑:提供结构化思维工具,让思维外显。

4.评价反馈:多元评价促优化

物化成果

理论学习卡










通讯:


2025年6月17日,课题主持人余颖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理论学习与研讨活动,旨在探索科普文教学中提升学生思辨思维的有效策略与一般教学模式。

活动伊始,余颖老师带领成员学习《基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科普文阅读教学实践探究——以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一文。课题组成员们从中了解到,科普文教学中教师要探究科普文选入教材的意图,巧妙解读科普文内容,立足单元整体教学理念,结合学习任务群的宗旨理念,设计具有连贯性、整体性、情境性和有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接着,成员们探讨了科普文教学中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有效策略,得出以下几点策略:构建“问题链”驱动深度思考;创设真实性学习场景激活深度体验;搭建思维可视化体系理清思维脉络。

关于科普文教学中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一般教学模式,成员们通过讨论得出如下图结论。






此次活动为课题组成员提供了交流与学习的平台,明晰了科普文教学的一般模式,推动了科普文教学策略的探索,为促进学生的思维进阶积累了经验,也为后续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基础。



Copyright©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港区一小模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