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翩翩、刘晴 时间:2024-03-31 点击数:
课题理论学习记录卡
太仓港港口开发区第一小学
阅读者: 张翩翩 2024年 3 月 19日
阅读书目
批判性思维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培养对策
理论学习摘录
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策略
(一)创设良好课堂环境,引导提问独立思考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能够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等,更好地促进初中生学好语文与全面发展。
(二)教授学生阅读方法,深入阅读自主提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为高效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教师要重视教授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阅读相关材料,从更深层次、多个角度解读阅读材料。
在阅读中可以提出不同方面的问题,获得更深的体会,形成独立思考的意识与能力,获得独到的见解,以此形成批判意识、批判性思维。
(三)根据主题引入文本,拓展阅读培养思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不只要结合课内的文本,教师还可以根据单元主题,引入更为丰富的课外文本,结合课外文本实施对比阅读教学,或者开展课外阅读的专题教学,通过拓展阅读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四)开展话题研讨活动,培养学生辩证思维为调动学生参与课堂阅读探究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阅读、思考与探讨,更好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教师还应当运用丰富的阅读教学资源,组织开展话题研讨活动。
(五)阅读融合写作教学,批判性思维到说理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并不是没有规矩地培养,而是要遵循多个原则,比如接受原则、充分原则、求真原则、举证原则等,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培养效果。在遵循各类原则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融合,让学生根据阅读文本进行批判,点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引入针对性的论据,以此论证自己的观点,先让学生在小组中探讨,然后将其写成议论文。
学习体会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更好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教师要根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结合初中生的阅读基础,通过引入丰富的阅读教学资源,组织开展多元化的阅读教学互动,重视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以此可以更好达成培养的目标,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阅读者: 钱芸施 2024年 3 月 19日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问题
一是对培养不太重视。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受到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教师认为只要让学生掌握课堂上的知识即可,多是以单独讲述知识为主,较少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和互动,很少组织学生参与课堂研讨活动,无法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与认真探究,也就无法有效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二是阅读教学方式单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阅读指导能够让学生了解不同的人文主题,根据语文要素学习阅读与写作,以及识记基本字词、开阔个人眼界、提升知识储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等。但是教师多是通过单独讲授的方式教学,所运用的阅读教学方式单一,无法通过阅读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三是阅读教学内容较少。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上,绝大部分时间是教授学生阅读课内文本,很少涉及课外文本的阅读指导,而且引入阅读资料非常有限,所开展的阅读指导也是以课堂教学目标为主,较少涉及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部分。因此,由于缺少相关的阅读指导内容,
导致学生批判性思维迟迟无法得到提升。
四是阅读教学缺少融合。阅读教学的目标,除增加学生的知识文化储备、增长学生的见识、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等,还包括为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打基础。阅读与写作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阅读教学要与写作
教学相融合,才能提高学生口语与书面表达能力,也能够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进而演化成批判性思维。但是,很多初中语文教师不太重视阅读与写作教学的融合。
批判性思维,是通过一定的标准评价思维,从而改善思维,是一种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既是一种思维技能,也是一种思维倾向。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教师要先明确批判性思维的内涵,这样才能在此基础上形成基本的培养思路,引入丰富多样的批判性思维的教学资源,构建多样化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
阅读者: 范倩怡 2024年 3 月 19日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中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
二、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不足
(一)教师易忽略真实情境下的语文活动
《新课标》指出,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活动情境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语文活动情境包括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
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新课标》修订负责人王宁指出,所谓“情境”指的是课堂教学内容涉及的语境;所谓真实,指的是这种语境对于学生来说是真实的,是他们在继续学习和今后的生活中能遇到的,也就是能引起他们联想,启发他们往下思考的。结合教材,情境可以包括单元的人文价值指向、以课文为内容的学习资源等。而创设教学情境需要教师关注新教材大单元的人文主题,要联系生活场景,精心设计问题。长期以来,教材主要以文体编排,教师难免更多地关注单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实施,缺少了整体的单元设计,忽略了学生的体验情境、生活情境等现实情境,难以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应设置关于思辨的任务、情境或人文主题。
在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教师需紧跟课程标准,围绕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熟悉课程结构,合理设置课程内容,由“满堂灌”的课堂模式转向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课堂模式。以发展与提升学生思维为核心素养目标,离不开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思考问题的积极
性,为此就要创设教学情境、设置任务、开展活动、展现成果、分组交流、质疑解惑。
阅读者: 秦洁 2024年 3 月 19日
(四)理清概念关系,增强思辨意识
语文实践活动包括课堂写作实践和课后社会实践。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活动,而且是重要的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学的最终落脚点。学生要有成熟的作品,日常须做好“思维体操”——要理清辨析概念关系,加强写作训练,以此增强思辨意识。高中生在学习语言和写作审题中常常遇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存在某种关系的概念,我们把它们称之为二元、多元概念,学生需要理解这些概念内涵且要辨清它们之间的各种关系,并且要严谨、有条理地阐述出来。纵观近几年高考的作文题,思辨类主题占比很高,二元概念甚至三元关系的作文备受关注。例如:1.并列关系。2021 年全国卷“可为与有为”,2022 年新高考 1 卷“本手、俗手、妙手”。2.矛盾对立统一关系。 这些概念间看似对立矛盾,但实质上又是
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谐统一的,要“一分为二”“统筹兼顾”,要教会学生思考时深入理解这些概念背后的实质,可以运用“……的背面是
……”“看似……实则……”“……相济”“……相关(相依)”“……与共”等词阐述关系。
一直以来,教师的教学精力更多地放在了阅读单元,而忽视了整本书阅读对促进学生深度阅读进而激发其思辨意识的重要意义,也忽略了语文实践活动对于学生理论认识提升的作用。学生如果缺少阅读积淀,习惯浅层阅读感
性表达,那么培养其辩证思维能力也就缺少了活源之水;而缺少了以语文学习活动为核心,在真实语文活动实践中体验语文、应用语文的内容,也难以形成特定的语文素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推动学生细读深思积淀,有效开展写作训练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