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翩翩、刘晴 时间:2025-06-30 点击数:
课题理论学习记录卡
太仓港港口开发区第一小学
阅读者: 张翩翩 2025年6月 17日
阅读书目
在多元“对话”中落实语文要素,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理论学习摘录
二、 借助“对话”,层层深入理解文本
笔者试图从两个维度带领学生展开多元“对话”,营造“心潮相逐、以思引思”的课堂氛围。这两个维度分别是:借助具体语句,与文本对话;拓展阅读,与原著对话。在多元对话中,落实“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的语文要素。
(一)借助具体语句,与文本对话
1.抓关键字,赏桂花香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注意到,当讨论到“让作者魂牵梦萦的美好回忆”时,学生除了交流“摇花”,还关注到一个生字“浸”。这个字在文中出现了两次:“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当学生抓住关键字,说出这两句话后,笔者顺势追问学生读后的感受。有的学生从第一句话中感受到桂花盛开时,香气的范围广,无处不在,弥散和穿透了十几户邻居家,已沁入小村庄的各个角落和每个人的心中,这是桂花气味的香,留在嗅觉里的香。而在有的学生质疑“桂花只在金秋开放,为什么第二句中说‘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里’”时,笔者引导学生再次深入阅读具体语句,从前文中找到体现“全年”的内容。有的学生很快找到第三自然段的“桂花一开”,第四自然段的“桂花盛开”以及第六自然段的“摇落以后”“过年时”。学生从这样的词语中感受到桂花的香气已不受时间的束缚,四季香甜。接下来,笔者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想象,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桂花盛开时,(闻一下香香甜甜的桂花味),我们浸在桂花香中。桂花摇落后,(泡一壶清冽甘甜的桂花茶 ),我们浸在桂花香中。每逢过年时,(吃一口软软糯糯的桂花糕),我们浸在桂花香中。就这样,学生理解了“我们一年四季都浸在桂花的香气中”,因此,第二句里的“浸”是说香味弥散和穿透的时间长,桂花的香,是浸润生活、融入血液的香。
在品读这两句话的过程中,学生发现“浸”是桂花的香气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一种动态过程,具有弥散性和穿透性。第一句是指在桂花盛开时,香气沁人心脾,第二句是说一年四季,香气融入血液中。作者用“浸”字将无形的香气写得可感可触,深深的情感溢出文字。
可见,桂花给作者的童年,给全家人乃至全村人都带来了快乐,怎能不让她魂牵梦萦?借助具体语句与文本对话,帮助学生准确地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种教学方法也可以应用在其他课文的教学中,逐步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情感,提升其思维的深刻性。
学习体会
在剖析“浸”字的教学环节中,学生从最初关注桂花香气的空间弥漫,到质疑“全年浸香”的合理性,再通过主动寻找文本线索,发现桂花与生活四季的紧密联结。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追问与引导,促使学生深入挖掘文字背后的内涵,不仅理解了“浸”字所承载的时空双重意境,更感受到作者对故乡桂花深深的眷恋之情。
这种紧扣关键字词、层层深入的教学方式,让我认识到文本细读是打开作者情感世界的钥匙。它不仅帮助学生精准把握文章主旨,更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探究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运用这一方法,引导学生从细微处入手,与文本展开深度对话,让他们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提升思维深度,感受语文学习的独特魅力。
阅读者: 刘晴 2025年6月 17日
2.品关键句,悟“桂花情”
这篇课文的作者十二岁迁居杭州,杭州的桂花有名,而她的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笔者讲到这里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辨:“你认为是这样吗?找到课文中相关的句子,说说理由。”学生在课文中分别找出描写故乡桂花的句子:“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又找到描写杭州的桂花的句子:“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对比后,学生发现,杭州的一处小山全是桂花,肯定香气不输作者故乡院子里的桂花树。桂花是杭州的市花,满觉陇自明代起就是杭州桂花最盛的地方。清代张云敖有绝句《品桂》云:“西湖八月足清游,何处香通鼻观幽?满觉陇旁金粟遍,天风吹堕万山秋。”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母亲与家乡的桂花之间有哪些故事,母亲的心结在哪里?此时,笔者带领学生再次回读前文:桂花一开,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来台风啊!”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学生从中悟出,桂花是邻居间的赠予和分享,带着浓厚的故乡情谊。“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学生从中读出,桂花是家乡生活的缩影,带着淳朴的故乡风俗。“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几十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学生从中理解,桂花是沁入心灵的味道,带着诗意的故乡气息。花香里的生活是那么美好,当学生静心品读这些文字时,当这些文字成为学生熟悉的生活画面时,他们自然就读懂了母亲的故土情怀,理解了无论走到哪里她总会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的原因。学生在关键句的品读中渐渐悟出:母亲比的不是香味的浓与淡,而是感情的浅与深。在母亲看来,桂花是家乡的代名词,闻着他乡的桂花味,思念的却是故乡和故土。
学生通过自主寻找文本依据,发现从客观香气而言,杭州桂花未必逊色,但母亲的“偏心”评价背后,实则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密码。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反复研读描写故乡桂花的关键句,逐步揭开了这份情感的面纱——桂花不仅是香气的载体,更是承载着邻里温情、家乡风俗和儿时记忆的情感符号。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读懂了文字,更学会透过文字表象,挖掘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诉求。这启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语句,创设思辨情境,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感悟文本的深层意蕴,让语文学习真正成为一场情感共鸣与思维深化的旅程。
阅读者: 顾袁玮 2025年6月 17日
语文教学如何达成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古人云: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为有疑问,才有主动探索的欲望,这便是质疑的激发作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发动学生对文本展开深入细致的阅读学习,让学生在现有的认知基础上展开质疑活动,课堂教与学自然须要达成新的平衡,当师生达成认知共识时,学生学习思维自然上升了多个层次。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苏教版初中三年级上册语文《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师在课堂引导时,发动学生展开自主阅读学习,并给出质疑性问题。学生展开独立性阅读,教师给出一些质疑性问题,经过筛选,确定了质疑问题集锦: 作者描写角度很多,在具体操作时是如何进行转换的呢? 作者描写景色有什么突出特点? 本文属于游览解说词,它与一般散文有什么不同点? 通过感知祖国大好河山美景,你有着怎样的心理触动,受到哪些教育? 教师组织学生一起探究这些问题,鼓励学生小组讨论。学生虽然认知存在一些差异,但基本方向是一致的,含金量是很高的。有学生说: 文本中有历史回想,也有空中俯瞰山景的,还有移步换景,也有听导游解说的,给我们带来多重视角,其中思路是非常明晰的: 先写历史信息,再写黄山景色,从山峰、石头、松树到黄山的烟云、日出,最后写黄山的温泉,给人的感觉非常有条理性和层次感。相比一般散文,其灵动性、视野宽广性更为突出,信息量更大,学生建立起来的学习认知更为丰富。教师发动学生展开质疑活动,并与学生一起讨论这些问题,最终形成学习认知共识,这是非常清晰的操作路线。学生在不断自主探究的学习体验中,逐渐理清学习途径,其学习认知也逐渐明朗化了。
学习《飞红滴翠记黄山》的教学案例,让我深刻体会到“质疑”在语文课堂中的重要价值。教师通过设计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大胆质疑,从描写角度、文体特点等多维度展开探究。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各抒己见,不仅理清了文本的写作思路,还发现了游览解说词与散文的差异,深化了对文体的认知。这一过程印证了“小疑小进,大疑大进”的教育理念,让我认识到:教师应善于创设质疑情境,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通过师生、生生间的思维碰撞达成认知共识,既能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也能让课堂真正成为培养语文素养的活力场域。
阅读者: 范倩怡 2025年6月 17日
在具体发动设计时,教师须要做好几个方面的准备工作。首先是精心选择辩题,设定有争议的内容; 其次是做好组织工作,阵营划分要明确,辩手选择要科学,参与规则要清楚; 再次是消除教师倾向性观点,避免学生出现认同感; 最后是做好评委工作,对学生的表现给出积极评价,淡化输赢结果,提升学生思维频度。《我的叔叔于勒》是经典篇目,关于人物和情节,很多地方都存在不同理解,也为教师发动学生展开辩论创造了条件。根据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教师给出辩论话题: 有人说势利是人类普遍的劣习,它是超越时代的,菲利普夫妇之类的人永远都不会绝迹,你对此是什么看法呢? 学生自然呈现正反两个阵营,教师发动辩论,组织不同观点的激烈碰撞。正方学生: 每一个正常人都会有私心,无论什么时代,这都是自然现象,与人的道德品质无关。反方学生: 私心虽然不可消灭,但做人需要有底线,如果私心势利意识太强,甚至超越了亲情,这种私心就是毒瘤了。正方学生: 菲利普夫妇和于勒虽然是手足之情,但相比儿女利益,他们还是选择了后者,其态度变化也是可以理解的……学生辩论持续进行,教师要做好调整和调 度,让学生言无不尽,便可以获得理想的思维发动效果,辩论输赢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思维得到了有效历练,学生认知有了质的提升。
通过《我的叔叔于勒》辩论教学案例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辩论活动是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教师在组织辩论时,从辩题选择、阵营规划到中立引导、多元评价的系统设计,为学生搭建了理性思辨的平台。以“势利是否超越时代”为辩题,学生围绕人性本质、道德底线等展开激烈交锋,突破了对菲利普夫妇的单一认知,既理解了人性的复杂性,也坚守了价值判断的底线。这启示我,语文课堂应善用争议性话题激发思维碰撞,淡化胜负结果,聚焦思维过程,让学生在观点交锋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提升批判性思维与辩证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