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辩证思维品质培养的策略研究》2024年2月

作者:张翩翩、刘晴 时间:2024-02-29 点击数: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一)概要设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 称“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思维能力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这些思维能力与品质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辨能力,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思辨性阅读。

(二)案例分析

1.构建群文阅读体系,提升评价能力

群文阅读呈现的是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的文本,学生在群文中进行比较阅读,能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有助于思辨水平的提高。

例如,教学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女娲补天》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不同版本的《女娲补天》的故事,让学生比较、分析不同版本叙述内容、叙述方式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并要求学生填写、阅读任务单。通过比较、分析,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女娲善良慈悲、造福人类的形象。

再如,教学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的《宿建德江》时,可以先带领学生赏析孟浩然在不同时期写的诗,让学生初步感知孟浩然诗中的喜与悲大都与国家兴衰、百姓安危有关。然后,笔者鼓励学生结合课文中注释理解诗歌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宿建德江》中“愁”在何处。第二句“日暮客愁新”,“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日落黄昏,江面上才水烟蒙蒙。同时“日暮”又是“客愁新”的原因。“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这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最后,拓展:我们还学过哪些古诗中也抒发了作者的淡淡的忧愁,他们分别借助哪些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2.关注文本语言特点,培养质疑意识

常言道“学贵有疑”,学生认真地分析和思考书本所载内容、教师所授知识,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的这些“生长点”。例如,教学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搭石》一课时,笔者发现,不少学生细细品读文本后对文中部分词句的表达产生了疑惑:“紧走搭石慢过桥”一句为什么用“紧”字,用“快”字不是刚好能与“慢”字对应吗?笔者抓住学生的质疑点,引导学生一步步分析、推敲,学生渐渐明白,搭石用的石头是 天然石块,人们走在上面难免不稳、晃动,要快步走才能保持平衡,而“紧走”包含了“一个接一个地快 走”的意思,相比“快走”更加合理恰当。 再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的《两小儿辩日》中提到孔子在路上听到两小儿各自陈述的观点后也不能“决”,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学到这里,学生不禁要问:“孔子为什么不能‘决’呢?”这样的问题体现了学生对文本的思考和探索,是人物形象分析的过程,更是思辨的过程。笔者引导学 生搜集孔子相关资料,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学生在分析、探索后明白:大教育家孔子不能“决”,是因为当时的人们探索自然的能力有限,缺乏科学的评判,也体现了孔子的谦虚谨慎,更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

3.设计思辨性问题,提升辩证思维能力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思辨因素,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思辨性问题,以提升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例如,教学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桥》时,教师可以采取问题驱动法开展教学。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和回答。

1)为什么老汉要在洪水来临时站在桥上,而不是选择更安全的路径?

2)老汉在桥上让村民们先走,那他自己最后是如何脱险的?

3)课文中描述老汉的神情变得“坚硬”,这是为什么?

4)作者为什么要以“桥”为题?

以上 4 个问题都与课文内容紧密相连,这些表述有些是正确的,有些是错误的,需要学生加以辨别。通过思辨性问题驱动教学,学生的思辨、探究兴趣都被调动起来,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更加浓厚。

总之,阅读课上老师只有树立“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意念,充分发挥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型思维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适时的加以点拨,灵活处理,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生成和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Copyright©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港区一小模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