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辩证思维品质培养的策略研究》2025年6月

作者:张翩翩、刘晴 时间:2025-06-30 点击数:

在分析人物中培养学生批判性辩证思维

——以《巨人的花园》为例

一、案例分析

《巨人的花园》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经典童话课文,讲述了巨人从自私封闭到敞开心扉、学会分享的转变历程。巨人形象的复杂性与成长过程,为培养学生批判性辩证思维提供了天然载体。当前小学生在人物评价中常存在非黑即白、片面化的问题,本案例旨在通过系统性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突破固有思维,学会多角度、多层次辩证分析人物。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准确梳理巨人形象的变化过程,理解其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

2. 能力目标:通过情境体验、对比分析与辩论活动,培养辩证思考、理性表达的能力。

3. 素养目标:树立全面客观评价人物的意识,形成批判性辩证思维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发现巨人形象的多面性,掌握辩证评价人物的方法。

难点:突破学生“非对即错”的思维定式,学会结合动机、过程与结果综合分析。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制造认知冲突

1 多媒体情境创设:播放两段动画视频——

片段1:阳光明媚的花园中,孩子们欢笑奔跑,花朵绽放,鸟儿欢唱。

片段2:巨人怒吼着赶走孩子,花园瞬间冰雪覆盖,寒风呼啸。

2问题驱动思考:

“巨人赶走孩子的行为对吗?为什么花园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当学生普遍指责巨人自私时,进一步追问:“如果你是巨人,发现陌生人在自家花园玩耍,会怎么想?”引导学生代入角色,理解其行为出发点,打破单一评价视角。

2.文本细读:挖掘人物多面性

1前后对比分析

学生分组梳理巨人行为变化时间轴:

前期:赶走孩子、竖告示牌、语言粗暴(“出去!出去!”)

后期:拆除围墙、与孩子嬉戏、主动拥抱孩子

讨论问题:“巨人前期的冷漠和后期的友善,哪一个才是他的真实性格?”结合文中“抱住孩子”的细节,引导学生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巨人并非天生冷酷,而是缺乏分享意识。

2跨文本对比拓展

引入同单元《海的女儿》中小美人鱼形象,对比二者行为:

小美人鱼:为爱无私牺牲,追求理想主义

巨人:从守护领地到学会分享,关注现实利益

思辨问题:“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为能否简单分出好坏?”引导学生认识到评价需结合人物的动机与情境,避免单一标准。

3.辩论交锋:深化辩证思维

1提出争议性辩题:“即使巨人后来变得友善,他之前赶走孩子的行为是否可以被原谅?”

2辩论准备:学生分正反方,从文中寻找论据:

正方:人都会犯错,重要的是知错能改(引用“巨人终于明白……”)。

反方:巨人的行为曾给孩子带来伤害,花园也因此荒芜,不可原谅。

3辩论与引导:教师作为主持人,引导学生聚焦关键问题:

“错误行为造成的后果是否能因后续改变而抵消?”

“评价人物应更侧重行为动机还是结果?”

通过观点碰撞,学生认识到辩证评价需兼顾行为的前因后果与人物成长。

4.迁移应用:联结生活实践

1生活案例分析:

案例:“小明一开始拒绝分享学习资料,后来主动帮助同学复习,如何评价他?”

学生运用课堂所学,从“行为动机—过程—结果”“错误与改正”等角度分析,实现思维迁移。

2原著拓展阅读:推荐阅读《自私的巨人》原著中巨人与小男孩的互动情节,鼓励学生思考:“小男孩的出现为何能让巨人彻底转变?”培养独立思考与质疑精神。

二、教学策略

在部编版四年级语文课文《巨人的花园》中,巨人形象的多面性与转变过程,为培养学生批判性辩证思维提供了优质素材。教师可通过以下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突破单一视角,全面、辩证地评价人物,提升思维品质。

(一)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教学伊始,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两段对比鲜明的动画:第一段呈现巨人归来前花园四季如春、孩童嬉戏的欢乐场景;第二段展现巨人赶走孩子后,花园冰雪覆盖、寂静荒芜的画面。直观的视觉冲击下,抛出问题:“巨人赶走孩子的行为对吗?为什么花园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部分学生可能会直接批判巨人自私,认为他破坏了美好。此时,教师进一步创设情境:“如果你是巨人,看到陌生人在自家花园玩耍,会怎么想?”引导学生代入角色,体会巨人起初“花园是我的,不能随便让人玩”的心理,理解其行为的出发点,打破非黑即白的简单判断,初步培养换位思考的意识 。

对比分析,挖掘人物多面性

1.巨人前后行为对比

组织学生梳理巨人的行为变化:从“赶走孩子、竖起告示牌”到“拆除围墙、与孩子共乐”。引导学生思考:“巨人前期的冷漠和后期的友善,哪一个才是他的真实性格?”鼓励学生从文中细节寻找依据,如巨人发现春天因孩子而返时“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这一动作体现出他内心的柔软,说明其并非本性冷酷,而是缺少与他人分享的意识。

通过前后对比,学生意识到人的性格具有复杂性,行为会因经历和认知的改变而转变,不能仅凭单一行为对人物下定义。

2.与其他童话角色对比

将巨人与同单元《海的女儿》中为爱牺牲的小美人鱼对比,提出问题:“小美人鱼为了他人无私奉献,巨人一开始只想着自己,这两种行为能否简单分出好坏?”引导学生结合角色所处情境分析:小美人鱼追求爱情与理想,巨人则在守护私人领地,二者的行为动机和价值取向不同,不能用同一标准衡量 。这种对比促使学生跳出固有评价框架,学会从多元视角看待人物。

质疑探究,深化辩证思考

教师抛出争议性问题:“即使巨人后来变得友善,他之前赶走孩子的行为就可以被原谅吗?”鼓励学生展开辩论。支持“不可原谅”的学生可能认为,巨人的驱赶让孩子们失去快乐,还导致花园衰败;支持“可以原谅”的学生则会提出,人都会犯错,重要的是知错能改。

在辩论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行为的后果与 人物的成长:“巨人的错误行为造成了哪些影响?他的改变又带来了什么积极结果?”通过正反观点的碰撞,学生认识到评价人物需综合考虑行为动机、过程和结果,既要承认错误的存在,也要看到改正错误的价值,避免片面、绝对化的判断。

联系生活,迁移思维方法

学完课文后,教师引入生活案例:“小明一开始拒绝和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资料,后来主动帮助大家复习,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小明?”引导学生将评价巨人的方法迁移到现实生活中,从多个角度分析同学的行为,思考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变化过程。

此外,还可让学生阅读《自私的巨人》原著中更多细节,如巨人与小男孩的互动,进一步探究巨人转变的深层原因,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再解读,培养独立思考和质疑精神

通过以上教学策略,学生在评价《巨人的花园》中巨人形象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全面分析人物的优缺点、行为的利弊,理解人物的复杂性和可变性,从而有效发展批判性辩证思维,提升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Copyright©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港区一小模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