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辩证思维品质培养的策略研究》2025年9月

作者:张翩翩、刘晴 时间:2025-09-30 点击数: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辩证性思维的培养

——以《池子与河流》为例

一、概要设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涵盖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大维度。其中,思维能力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展现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具体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

辩证思维强调以联系、发展、全面的视角看待事物,拒绝非黑即白的单一认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依托文本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内涵,理解事物的复杂性与关联性,更能为其在生活中客观分析问题、理性做出判断奠定基础,最终实现“以文启智、以思育人”的语文教学目标。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的寓言诗《池子与河流》,以池子与河流的对话为载体,围绕“安逸与奋斗”“短期舒适与长远价值”展开探讨,文本中对立又统一的观点,为辩证思维的培养提供了优质教学载体。

二、案例分析:以《池子与河流》为例

《池子与河流》是一篇拟人化寓言诗,通过池子“贪图安逸”与河流“奔流奉献”的鲜明对比,揭示了“生命在于运动,价值在于奉献”的道理。但文本并非简单否定“安逸”、推崇“奋斗”,而是暗藏“不同选择对应不同结果”的辩证逻辑,能引导学生突破“非对即错”的思维定式,学会全面看待事物。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梳理池子与河流的对话内容,理解“安逸”“奔流”“奉献”等关键词的含义,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复述主要观点。

2. 思维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池子与河流的生活选择及结局,初步理解“事物两面性”,培养“多角度看待选择与价值”的辩证思维意识。

3. 情感与价值: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安逸与奋斗”的关系,懂得在成长中平衡“休息”与“努力”,树立“通过付出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通过文本细节对比,把握池子“贪图安逸”、河流“奔流奉献”的特点,理解二者不同的生活选择。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突破“安逸即错误、奋斗即正确”的单一认知,辩证分析“安逸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奋斗的价值与代价”,学会结合具体情境看待事物。

(三)教学方法

1. 对比阅读法:通过梳理池子与河流的语言、行为、结局,让学生直观感受二者的差异,为辩证分析铺垫基础。

2. 问题探究法:设置阶梯式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选择与结果”的关系,在讨论中激活辩证思维。

3. 情境联想法: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将文本中的“安逸与奋斗”与现实场景关联,实现思维从“文本”到“生活”的迁移。

(四)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激活“选择认知”,埋下辩证伏笔

谈话引导:“同学们,周末在家时,你们是喜欢‘窝在沙发上看动画片’,还是喜欢‘帮爸爸妈妈做家务、出门运动’?这两种选择,你觉得哪种更好?”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不急于评判,而是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认识两位特殊的‘朋友’——池子和河流。它们也面临着两种不同的生活选择,一种是‘安逸地躺着’,一种是‘不停地奔流’。读完它们的故事,或许你对‘选择’会有新的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选择问题”,激活已有认知,同时以“新的思考”引发悬念,为后续辩证思维的引导做好铺垫。

2. 初读梳理:聚焦“选择差异”,搭建分析框架

自主阅读:学生默读诗歌,用“~~”标出池子的语言和想法,用“——”标出河流的语言和行为,同时思考:二者的生活方式有什么不同?

集体梳理:教师引导学生按“观点—行为—结局”的逻辑,整理出清晰的对比表格(可板书呈现):

对比维度

池子

河流

生活观点

“我安闲地躺在柔软的泥土里,像贵妇人躺在鸭绒垫上一样”“我只在睡梦中推究哲理”

“水要流动才能保持清洁”“我用源源不断的清洁的水,年年给人们带来利益”

日常行为

停止流动,安逸休息

奔流不息,背负货船、木筏,灌溉田地、发动磨坊

最终结局

完全枯干,被人遗忘

长流不断,受人敬仰

设计意图:通过符号标记和表格梳理,让学生直观看到池子与河流在“选择”上的对立,为后续的辩证分析搭建清晰的文本框架。

3. 精读探究:辩证分析“选择的两面性”,打破思维定式

第一步:分析“池子的安逸”——并非全是“错误”

提问:“池子选择‘安逸地躺着’,这种选择有没有‘好处’?又存在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结合文本细节思考:

好处:能获得“当下的舒适”,不用承受“奔流的辛苦”(如“不用背货船、木筏,不用被风吹日晒”),符合人“追求轻松”的本能;

问题:“停止流动”让它失去了水的“本质”——清洁与活力,最终“枯干”,失去了长期存在的价值,也无法为他人创造意义。

第二步:分析“河流的奋斗”——并非全是“轻松”

提问:“河流选择‘奔流奉献’,这种选择带来了‘价值’,但它有没有‘付出’?”

引导学生讨论:

价值:“流动保持清洁”,让自身“长流不断”;“奉献利益”,为人们灌溉田地、发动磨坊,实现了自我价值,获得“受人敬仰”的认可;

付出:需要“不停地奔流”,承受“背负货船、木筏”的辛苦,不能像池子一样“安闲休息”,甚至可能面对“风雨冲击”的挑战。

第三步:总结提升——选择与结果的辩证关系

教师小结:“原来‘安逸’不是全错,它能带来当下的轻松,但如果一味贪图安逸,会失去长期的价值;‘奋斗’也不是全苦,它能带来成长与认可,但需要付出辛苦的代价。这就是‘选择与结果’的辩证关系——每一种选择都有两面性,我们不能只看一面,忽略另一面。”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提问,引导学生从“单一评判”转向“全面分析”,打破“安逸即错、奋斗即对”的思维定式,初步建立“辩证看待选择”的意识。

4. 联系生活:迁移“辩证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情境讨论:“生活中,哪些时候我们可以‘像池子一样休息’?哪些时候需要‘像河流一样努力’?”

学生举例后,教师引导分类梳理:

“像池子一样休息”的场景:学习累了时“看会儿书、听会儿歌”(放松身心,为后续学习储备精力);生病时“好好卧床休息”(恢复健康,避免身体更累);

“像河流一样努力”的场景:考试前“认真复习”(通过付出获得好成绩);学习新技能(如跳绳、画画)时“反复练习”(通过坚持掌握本领)。

小组辩论:设置辩题“‘偶尔的安逸’是好是坏”,将学生分为两组,结合生活实例展开辩论。

正方观点:“偶尔的安逸是好的”(理由:能放松身心,避免过度劳累,让之后的努力更有效率);

反方观点:“偶尔的安逸是坏的”(理由:容易让人养成“偷懒”的习惯,一旦放松就不想再努力,耽误事情)。

辩论后教师总结:“‘偶尔的安逸’本身没有好坏,关键看‘什么时候安逸’‘安逸多久’——在需要休息时‘适度安逸’是好的,在该努力时‘沉迷安逸’就是坏的,这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思维。”

设计意图:将文本中的“选择辩证”迁移到生活场景,让学生学会结合实际情境判断“选择的合理性”,实现思维从“认知”到“应用”的转化。

5. 拓展延伸:创意写作“选择的故事”,深化思维运用

写作任务:“如果池子枯干后‘后悔了’,它会对河流说什么?或者如果河流‘累了’,它会如何平衡‘休息’与‘奔流’?请你写一段对话,要求体现‘选择的两面性’,让故事有辩证思考。”

写作指导:提醒学生注意两点:一是要符合池子“曾经贪图安逸、后来醒悟”的特点,或河流“坚持奉献、也懂休息”的特点;二是要体现辩证思维,比如池子可以说“我原来以为安逸最好,现在才知道,没有价值的安逸只会让人消失”,河流可以说“我知道奔流很累,但我也会在冬天‘结冰休息’,这样春天才能继续为人们奉献”。

分享评价:挑选学生的写作作品,重点评价“是否体现选择的两面性”“思考是否全面”,比如:“这位同学写的池子,既承认了‘安逸的轻松’,也认识到‘安逸的危害’,思考很全面,体现了辩证思维。”

设计意图:通过创意写作,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辩证思维,同时培养语言表达与创新能力,深化对“选择与价值”的理解。

6. 总结回顾:梳理“思维方法”,形成能力迁移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今天我们通过《池子与河流》,学会了用‘辩证思维’看问题——先看到事物的‘两面性’(比如安逸的好处与问题、奋斗的价值与付出),再结合‘具体情境’判断(比如什么时候该休息、什么时候该努力)。以后遇到‘选A还是选B’的问题时,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思考,让自己的选择更明智。”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和家长分享“池子与河流的故事”,并一起讨论“周末该‘休息’还是‘学习’”,记录下双方的观点,下次课分享。

设计意图:通过梳理思维方法和布置实践作业,让学生将“辩证思维”内化为自身能力,实现“课上学习、课下运用”的长效迁移。

(五)教学总结

通过《池子与河流》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安逸与奋斗”的关系,更学会了“全面看事物、具体做判断”的辩证思维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从“文本梳理”到“辩证分析”,再到“生活迁移”“创意实践”,层层递进的设计让辩证思维的培养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融入“文本解读”“生活应用”的具体过程。

未来教学中,还可结合更多类似文本(如《陶罐和铁罐》《狮子和鹿》),持续强化学生的辩证思维,让学生在语文阅读中不仅收获知识,更能养成“理性思考、客观判断”的思维习惯,为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三、辩证思维的体现

(一)对比讨论活动:从“差异”到“辩证”,激活思维碰撞

1. 分组梳理差异: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聚焦“池子”,一组聚焦“河流”,结合文本细节讨论:

池子的语言(如“我安闲地躺在柔软的泥土里”)、行为(停止流动)、结局(枯干)分别体现了什么特点?

河流的语言(如“水要流动才能保持清洁”)、行为(奔流奉献)、结局(长流不断)分别体现了什么特点?

每组形成“人物特点清单”,为后续对比做准备。

2. 集体对比汇报:两组推选代表汇报,教师在黑板上呈现“池子与河流特点对比表”,让学生直观看到二者的对立——池子“安逸、静止、无价值、枯干”,河流“奋斗、流动、有价值、长流”。

3. 辩证思考深化:在对比基础上,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突破“对立”看“关联”:

池子的“安逸”真的“一无是处”吗?如果它“偶尔安逸、偶尔流动”,结局会不一样吗?

河流的“奋斗”真的“毫无辛苦”吗?如果它只“奋斗”不“休息”,会不会也像池子一样“失去活力”?

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从“非黑即白”的评判,转向“全面看待选择”的辩证思考。

(二)情境辩论活动:从“单一观点”到“多元分析”,强化辩证意识

1. 确定辩题与分组:围绕“学习中,‘先玩后学’是好是坏”确定辩题,将学生分为正方(“先玩后学”是好的)、反方(“先玩后学”是坏的),每组准备3-5个生活实例作为论据。

2. 开展辩论:辩论分“立论—驳论—总结”三个环节,要求学生结合“池子与河流的选择”谈观点:

正方举例:“放学后先玩半小时再写作业,玩的时候能放松,写作业时更专注,就像池子‘休息’后能更好地‘流动’”;

反方举例:“先玩后学容易‘玩过头’,忘记写作业,就像池子‘沉迷安逸’后再也不想‘流动’,最后枯干”。

3. 辩论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双方观点都有道理”,关键看“如何把握‘玩’的时间”——“先玩半小时再学”是好的,“先玩三小时再学”是坏的,让学生明白“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只有‘合适与否’”,进一步强化辩证意识。

(三)创意写作活动:从“文本延续”到“思维创造”,运用辩证思维

1. 写作任务拆解:将“池子与河流的后续故事”拆解为两个小问题,降低写作难度:一是“池子后悔后,会认识到自己之前的选择有什么问题?又会觉得河流的选择有什么价值?”;二是“河流如果累了,会怎么安排‘休息’?休息后它会如何继续‘奉献’?”。

2. 优秀作品点评:挑选典型作品进行点评,重点突出“辩证思维的体现”。例如:

“这位同学写池子说‘我原来觉得安逸很舒服,却忘了水不流动就会变脏;你虽然奔流很累,却让自己永远清澈’,既看到了安逸的‘舒服’,也看到了安逸的‘危害’,还看到了奋斗的‘辛苦’与‘价值’,思考很全面。”

“这位同学写河流‘冬天我会结冰休息,让鱼虾在我怀里过冬;春天我再融化奔流,灌溉田地’,既体现了河流的‘奉献’,也体现了河流的‘休息’,让‘奋斗’不再是‘无休止的辛苦’,而是‘有张有弛的坚持’,辩证思考很到位。”

3. 作品分享与反思:让学生互相阅读作品,说说“从同学的故事里,你对‘安逸与奋斗’有了什么新想法”,在交流中进一步拓展辩证思维的广度。

四、辩证思维在教学设计中的核心体现

(一)人物选择的对比与辩证:打破“非对即错”的认知

池子与河流的“选择对立”是文本的核心,但教学设计并未简单将“池子归为错误、河流归为正确”,而是引导学生分析二者选择的“两面性”:池子的“安逸”有“当下舒适”的好处,也有“失去价值”的问题;河流的“奋斗”有“实现价值”的优势,也有“承受辛苦”的代价。这种分析让学生明白“没有绝对正确或错误的选择,只有‘是否适合长远发展’的选择”,打破了“非对即错”的单一认知。

(二)情节逻辑的矛盾与统一:理解“选择与结果”的关联

文本中,池子“安逸”与“枯干”、河流“奋斗”与“长流”的“选择—结果”逻辑,看似是“矛盾的对立”(安逸对应坏结果,奋斗对应好结果),实则暗含“统一的规律”——“选择决定结果,结果反映选择的合理性”。教学设计通过梳理“选择与结果”的关联,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同样是‘生活选择’,结果却不同”,进而理解“事物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如水要流动才清洁,人要努力才成长),选择需符合规律才能获得好结果”,体会“矛盾与统一”的辩证逻辑。

(三)价值观的碰撞与平衡:建立“适度选择”的观念

文本中“安逸”代表“追求舒适”的价值观,“奋斗”代表“追求价值”的价值观,二者的碰撞是教学设计的重点。通过“生活情境讨论”“小组辩论”等活动,学生最终明白:两种价值观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可以“适度平衡”——在需要休息时“适度安逸”,在该努力时“坚持奋斗”,“平衡的选择”才是最明智的。这种“价值观平衡”的引导,让学生建立了“不偏激、不极端”的辩证价值观

Copyright©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港区一小模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