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 课题研讨活动

作者: 时间:2024-11-28 点击数:

课题研究记录表

课题题目

《生活教育视域下校社互动实施港口情韵教育的研究》

课题类别

省规划课题

立项编号

TY-b/2021/10

出席对象

课题组成员

地点

底楼会议室

时间

202411

研究主题

审美素养课程:实施非文化遗产(越剧)进校园(政府+民间艺术+学校)

所要解决问题

1.建立“校社互动”港口情韵教育指向美神素养课程的体系。

2.协同教育行政部门、民间艺人参与课程实施环节,提升效果。

3.培养少年儿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

 

 

 

 

 

 

 

一、确定课程目标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戏曲的韵味与魅力,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培养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审美感知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学会分析和评价相关的艺术作品、文化活动。增强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鼓励学生通过艺术创作、文化活动策划等方式表达对港口情韵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审美文化素养,增强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确定课程内容

“戏曲(越剧)进校园”活动。欣赏港口地区的音乐作品、舞蹈表演,了解港口的戏剧文化;阅读港口地区的文学作品感受港口的文学魅力和艺术感染力。

三、研讨实施路径

通过“政府+民间艺术+学校”教育模式,开辟第二课堂,组织学生走进戏曲文化世界,参与知戏曲、听戏曲、学戏曲等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审美素养。

四、建立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学唱戏曲(多元主体评价)

教师、学生、民间艺人以参与度、学习态度、合作能力艺术创作等方面对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多元方式进行评价。

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表现、研学单完成情况、实践活动参与度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活动情况。

五、活动反思

 

 

形成了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人生规划、身心健康和实践能力为主线的审美素养课程体系。

 

物化成果

“校社互动”港口情韵教育的实践案例。

 

 

通讯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课题《生活教育视域下校社互动实施港口情韵教育的研究》将研究性学习与非遗文化相结合,推进“港口情韵”教育的实施进程,构建校社协同育人新生态。

港区一小于11月15日下午开展了主题为“弘扬传统文化 感受越剧魅力”

戏曲(越剧)进校园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无限魅力,充分发挥学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和传承中的积极作用,让非遗文化在校园 “生根发芽”。

在此之前,课题组对非遗进校园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基本框架不稳;实践活动脱离学生群体;地域性资源利用率较低;基于非遗文化的育人活动频次低;非遗进校园模式有待创新;部分教师对非遗文化不够了解。

从方法研究层面分析:本研究以“微“入手,将学生对越剧宏观的、笼统模糊的认识,通过一系列课程的分解学习,带领学生从不同角度走进越剧艺术博大精深的内部世界,持续深化对传统文化内涵的学习,从而真正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最终达到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增强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的目标。围绕“微视角”和“微形式”的实践,通过系列课程的开发,综合活动的探索,系统的思考传统文化与学生相适合的育人途径,形成体系化的课程。并不断积累阶段性的实践成果,影响或触动其它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育人模式,转变观念和认识、创新形式和方法,从而达到育人功能的提升,真正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

从学生获得方面分析通过调查问卷分析显示,在本研究实施前后,参与的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以及对戏剧的认识水平有明显的提高。与此同时,这种由“点”及“线”,再到“面”的学习模式,把看似很神秘的拉近到学生身边,放到学生手里,让越剧一艺术在校园内活起来,也让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真正浸润学生的心田。

最终,得出指向审美素养的“非遗进校园”课程体系:健全基本框架,赋予非遗进校园活动长效性;坚持育人为本,根据学情开展实践活动;注重因地制宜,善用乡土性非遗资源;三级课堂联动,赋予非遗进校园活动经常性;善用网络资源,改进基于非遗的教育模式;提升专业素养,打造一支热爱、了解并能运用非遗文化育人的教育队伍。

越剧进校园,是艺术的播种。它在同学们心中种下了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让大家欣赏到传统艺术之美。学校将以此为契机,把更多传统文化艺术引入校园,开展更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让更多港小娃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Copyright©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港区一小模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