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体裁以小故事为主,语言简短,富有趣味,旨在让学生初步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感受丰富的语言韵味,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那么,文言文学什么?怎么学?如何将文言文学习与发展学生思维有效结合? 一、精准目标,让教学有内容 文言文作为古代的书面语言,历史久远,与现代文相差甚远。因此,学习文言文,必须先达到朗读、理解、积累等基础性目标。同时,结合单元语文要素、课后习题等因素,再落实其核心目标。 (一)依据学段要求定目标 虽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没有对前三个学段文言文教学提出明确的目标,但在第三学段的学业质量中提到:“重视朗读,借助语气语调、重音节奏等传递汉语声韵之美,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可见到了第三学段,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和读懂大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 二、有效落实,让教学有方法 确定教学目标后,如何在课堂中有效地落实?笔者结合文言文特点和学生学情,分别采取了以读促学、以学定教、以趣引学的教学策略。 (一)以读促学,层层深入 古人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确,朗读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它不仅能帮助学生丰富文言文语感,感受文言文的音韵之美,还能在朗读中达成理解文意、深入感悟的目的。为此,统编教材中每一课文言文都要求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所以,在教学《书戴嵩画牛》一课时,笔者将朗读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 (二)以学定教,精选精讲 从三年级开始接触文言文,到六年级时,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上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因此,在落实教学目标时,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不再需要事无巨细地教,面面俱到地讲,而是要有所选择,力求做到学生会的不讲;学生不会的酌情讲;学生想不到、想不深的地方重点讲。 (三)以趣引学,加深理解 文言文历史久远,在词汇、句式、语用等方面与现代文差异较大。虽然小学是文言文学习的起始阶段,文言文选材以小故事为主,语言较为浅显易懂,但仍然有一些词句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精美插图、情境表演、故事大赛等活动丰富课堂形式,既能消除学生在文言文学习时的畏惧心理,又能在活动中加深对文言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 三、注重思维,让教学有深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将思维能力作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可见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成了语文教学重要的风向标。文言文学习中,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进一步推进思维训练,提高文言文学习的 深度。 (一)对比阅读,活跃思维 如何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是笔者这些年一直在实践的课题。笔者认为通过对比阅读,对提升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有着很好的意义与价值。 (二)聚焦关键,挖掘思维 教材选取的文言文通常语言简洁,含义深刻。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层层深入,不断挖掘,深刻地理解文章背后的深意。文言文语言凝练、简洁,留下了很多值得挖掘的空间。 (三)想象补白,发散思维 虽然六年级学生在课堂中经历过很多次讲故事,也学过复述故事的方法,但将文言文创编成故事,用自己的话来讲述却是第一次。学生首次讲故事时,他们的思维普遍难以拓展开,不能将学过的创编故事的方法运用其中,导致讲述的故事比较单调。因此,在第二次讲故事时,教师搭建多处支架,引导学生抓住神态、动作、 语言等细节处展开想象,拓宽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四)质疑思辨,深度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学生重要的思维品质。学贵有疑,有疑才有思,学生敢于思考、质疑,才能对文本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笔者引入材料让学生的思维产生矛盾冲突,引发对文本观点进行思辨,在进一步深化文本知识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