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思维“立人”的表现 (一)古今翻译:语义“立人” 与现代文相比,文言文的字、词、句具有简练、紧凑的特点。要想理解文言文文本内容,学生需要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以达成语义统一。在翻译过程中,学生需要了解文言文中字、词、句的含义,还需要了解其在不同的语境、语气、人物、情境下的语义变化,进而帮助自己识记、探究、思考。 (二)重难点突破:能力“立人” 文言文的内容与表达与现代文相比存在显著的差异,因此对小学生来说学习难度较大。在攻克学习重难点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将古代汉语准确地翻译成现代汉语,同时把握文本的中心思想和重点内容。 (三)文化传承:思想“立人” 文言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承载体之一,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学生通过学习文言文,能深入到特定的历史情境中,洞察古人的优秀思想,学 习古人的优秀言行,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熏陶。 二、思维“立人”: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的应有向度 基于小学语文对学生知识学习和能力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文言文的思维“立人”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基本任务。 (一)知识向度:传承古代汉语语言知识 传承古代汉语的语言文字知识是小学文言文学习的基本任务之一,是思维“立人”的基础性向度。综合小学文言文的知识点,思维“立人”的知识向度有: (1)通假字学习。通假字的学习能启发学生结合语境培养直觉思维,不受制于表面的字形及其读音,而达成对语义的全面理解。 (2)古今异义学习。 古今异义的学习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一个字或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语义及用法。 (3)常见文言虚词学习。尽管此类词属于虚词,但在确保语句完整性、保持语义准确性以及遵循语法规则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文言句式学习。 常见的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这是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比较感兴趣的知识类型之一,可以用于简洁有效地表达语义。 (5)词类 活用学习。主要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活用,如名词作动词、名词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等。 (二)兴趣向度:提高古代汉语阅读能力 (1)语言现象兴趣。以古代汉语中比较典型的“之乎者也”为例,在书面作文写作或日常口语交流中,巧妙地使用相关字词总是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效果,如 以其幽默感缓和特定场合下的紧张气氛等。 (2)典故兴趣。在小学所学文言文中,典故十分常见,典故的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明白相关典故的来源出处,也能为其提供探索古代汉语的兴趣密码,引导学生按照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去搜索、阅读、探究更多典故,从而提高对古代汉语的阅 读理解能力。 (3)人生道理兴趣。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是小学所学文言文的基本目标之一。以这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以及对古代汉语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文化向度:吸收古代汉语文化成果 文言文作为古代优秀文化成果的主要呈现形式,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种元素。尽管小学生受年龄、知识基础、生活阅历等方面的限制,不能全面理解古代汉语文化,但教师可以按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汉语语言文字发展的规律,为其建构起基本的知识框架。比较鲜明的文化向度有: (1)哲学向度。通过学习,让学生初步认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使其在以后对类似文章的学习或阅读中能够举一反三,增长相关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2)文学向度。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文言文中的议论文,进而掌握运用论据论证观点的方法,以便在个人习作或此类体裁文章的学习中运用相应的方法总结知识、突破重难点。 (3)艺术与科技向度。将知识学习和实践验证相结合,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 究兴趣,助力其开展更加深入的学习。 (四)审美向度:欣赏古代汉语语言美 (1)语言美向度。尽管小学所学文言文的体裁和题材有所不同,但语言美是其典型的审美向度之一。 (2)韵律美向度。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无论采取默读还是朗读的形式,文言文自身所蕴含的节奏与韵律美,都是一种自内而外的美。 (3)修辞美向度。修辞手法的活用让文言文呈现出文辞优美的特点,其中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比兴等。 三、思维“立人”:小学语文文言文的教学方式 (一)自主探究学习 在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支持学生在既定的学习目标指引下,积极利用班级内的联网教学设施开展小组合作下的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在独立与互助相结合的氛围中养成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 (二)关联拓展教学 在搜索引擎的支持下,开展关联拓展教学是常用且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讲解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搜索同类典故,进行具有比较性的拓展学习,以实现学习目标。 (三)实践探究教学 为了使学生能够在实践探究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教师要创造性地利用学校内的多功能室或实践基地等资源,组织开展实践探究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验、总结的过程中,验证某一道理或规律。 |